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3的文章

崇拜與厭惡

崇拜,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 都寄託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覺得對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崇拜:對長輩崇拜、對情人崇拜、對前人崇拜、對富豪崇拜,這樣的 情感在我們周遭的生活當中是很常見的,然而,崇拜是非常危險的,有些人會給予對方自己所有的財產,把對方當成神一般的存在。然而我們所要注意的不是崇拜, 而是當崇拜崩解之時,所爆發的情感,這樣的感情並不僅於排斥,精確來說,會是厭惡。 舉我在高中的例子,在高一的時候,因為期望跟別人互動,傳達出我的想法,所以不斷向別人訴說 我心中的想法,很多人都覺得我無趣所以不理我的言語,但是有一個人卻總是會回應我說的話,有些回話對我當時來說,一時之間想不出有什麼道理,但是那個時候 我相信,對方說的話一定有道理,所以思考很久之後,一想到能夠解釋對方說話的論點,就驚嘆對方。 這樣的情緒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對我來說產生了崇拜的情感,我一味的覺得對方說的話能夠警醒我,把對方當成是我唯一的知音,這種崇拜持續了兩年,到了高三。 後來在很多情況,發現對方的言詞應對並不如當初想像的那樣,有對於價值觀的衝突,讓我突然了解到他背後的某些個性,越來越看不慣他的一舉一動,從討厭慢慢延伸,最後我開始排斥、厭惡這個人。 如何根據心理學來解釋這樣的情況?可以利用精神分析來解釋,一個人對於另外一個人的印象,一 般來說都有正面和負面的評價,如果一味的強調正面的評價,壓抑住負面的評價,當壓抑的動機不復存在時,或者說反過來壓抑正面評價的情況,會導致對一個人的 負面評價被強烈放大。我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因為之前過度崇拜對方,導致後來真正了解對方的個性時,產生了厭惡的情感。 根據這個事例,應該能夠得到不少對於「崇拜」的看法,我們應該要避免任何形式的崇拜,因為崇拜會使得一個人的情感駕馭在理性之上,無法客觀的評價一個人或事物。 我們也可以從反面來看,有些曾經感情很好的人,後來會反目成仇,旁人看起來可能會困惑,但是當我們檢視兩個人之前的相處狀況就可以了解,當初對對方的過分高估很有可能導致對對方的厭惡。 常常在電視中看到男生對女生求婚,用各式各樣浪漫的方法為了討女人芳心,女生可能認為這個男生與眾不同,一時衝動就跟這個男生結為連理,然而,男生並不總是浪漫的,也不是天天都能夠像求婚那般亮麗,女生對男生的失落很容易變成對對方的厭惡。

自由

「自由,並不是脫離一切的苦痛,而是形而上的,被另外一個人拯救。」 「欸!帥哥,你想要交女朋友嗎?」我問我的高中同學,因為不想說出他的名字,所以就乾脆叫他帥哥了,或許這樣你會說我說的是我高中得全班同學,對於你這樣子的猜想我只有辦法敷衍地說「有可能吧」,但是帥哥是誰不重要,故事比較重要。 「想阿!當然想。」帥哥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 「為什麼?」 「因為我很想放閃光阿!你看每個放閃光的人都這麼快樂!」 我坐在咖啡廳的桌上喝了一口咖啡:「的確阿!」 當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時候人只會附和。 所謂的男校,建國中學,顧名思義就是只有男生的學校,一個只有男生的學校當然每天都是期盼著閃光的,無論是帥哥,還是我,或者是更帥的帥哥都是一樣,有一次我在指考前去一個更帥的帥哥家裡念書,他放了一個女生唱的歌,跟我說:「妳想不想要跟這個女生……」 「不會……還好。」我這麼說著,這才發現我似乎說出了還好這兩個字。 想到這個回憶之後,我跟帥哥說:「男生阿!總是充滿著慾望阿!」 「不要耍憂鬱了!」帥哥這麼說著,在他的人生當中絕對沒有因為男生的慾望而憂鬱過:「我以後的老婆一定比你的老婆漂亮。」 「我以後的老婆會比你漂亮,好不好。」我回應。 還記得我高中的時候,總是會嗆跟我專題同一組的同學:「你XXXX,我搶你老婆。」裡面的字通常可以替換成「拿我雨傘」、「比我高分」「敢嗆我」,這真是空虛的嗆人方式阿,一講到這邊我又會接著下一句:「我覺得我以後的老婆會比你漂亮。」 「這是當然阿,我是男的欸!」同學一定會這樣子說。 在男校的時候,對於女生的嚮往就像通天塔一樣頂到天上,幾乎所有男生都在打槍,然後在建中裡面會形成非常詭異的局面:扭曲,扭曲,不斷的扭曲。一個只有男生的地方,想當然爾會開始出現對於男生的幻想,親密是親密,不過會越來越誇張。 佛洛伊德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同性戀的成分,平常只是會被潛抑在記憶的深處,在受到極大的壓力作用下時,會被重新挖出來。 而建中,就是一個如此絕妙的好地方,每個人的虐待以及被虐待慾,都以幽微的方式展現在別的同學身上,競爭是昇華過後的結果,但是背後是暴力的慾望,想打架,暴力,肢體的碰觸。 建中就是這麼一個地方絕對不會想再去念三年,但是如果生了一個兒子,就會希望他去建中。真的不該有一個地方只有男生的。 施虐的慾望,這幾個字不斷在我的腦中想起。 所謂的男人,就是每天產生幾乎用不完的能量,有的...

七月七日

我爸沉默的時候表情總是特別複雜,除了我之外沒有其他人了解這件事。 因為他是玉皇大帝,是神,所以統帥萬物的時候會顯示出異常的威信,但是在家裡,他卻總是帶著一個複雜的表情,我是他唯一的小孩。 他有的時候會出去外面,不知道去哪裡,回來的時候皺著眉頭,好像有什麼問題解不出來似的,我也從來沒有問過是什麼問題,每次他回來的時候我都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只是很一般的跟父親聊聊天而已。 我的生活,應該算是非常的特殊吧,畢竟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兒。 我有讀書的特權,雖然還是要不斷的織布,但是在這個年紀裡面能夠讀到書的,大概除了我以外,仙界我不敢說,但人界肯定沒有。 雖然有辦法讀書,但是說讀到了哪些真才實學我也不敢說,但是說到織布的技巧,這個我倒是有特別的技巧,雖然爸爸請來教我織布的老師都很厲害,但是那些人只不過是技師而已,並沒有辦法突破自己技術的界線,很多時候要在技巧上面加上變化,反而會讓織出來的布更添光彩。 讚美我織出來的布的人總是充滿了宮廷,不知道是他們真的能夠欣賞還是只是因為我爸是玉皇大帝而讚美,也不清楚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藝術是什麼東西只是一味的盲從而已? 故事的開始是在某一天,我爸依然帶著他難以解讀的表情回家的時候,突然興高采烈的跟我說(那個表情轉變的很突兀,但是他大概沒有發現): 「女兒啊!看來妳也要長大成人了,要不要找一個人嫁出去?要在仙界裡面結婚嗎?」 「不要,我不喜歡在仙界,因為每件事情排場都很大,我覺得不需要,我比較希望能夠在人間生活。」 「人間嗎?女兒妳的想法真奇特,我常常去人間巡視,女兒妳不會喜歡的,仙界有這麼多條件很好的男生,妳不好好考慮看看嗎?」爸爸的建議雖然聽起來開明,但是卻帶有著一點點的強迫。 接著他想了一下:「我知道,妳不太清楚在人間的生活對不對?可以的話我可以先讓你下去人間看看那邊到底是怎樣,這樣很快你就會改變意見了。」 雖然我非常想說我不會改變意見,但是有機會去人間看看有什麼不好呢?這樣說不定真的可以遇到什麼好男生,假如可以的話,就可以不用待在這個無聊的仙界了。 「可以不要派和隨從嗎?我想要有一些自由的空間。」我說。 「可以,既然女兒妳都已經長大了,我也不會去干涉妳的自由,但是妳必須每年送十二件玉錦天衣上來,不管怎樣工作的事情都不能夠荒廢,可以嗎?」 「可以,什麼時候送上來呢?」 「每年的七月七...

死的本能

前言 John Bowlby提出了廣為人知的依附理論,說明人嬰兒時期與母親的互動模式會對後來與情人的互動模式有很大的影響,隨後Ainsworth設計了實驗以科學驗證依附理論的假說,從此依附理論一躍進入了科學理論的典範之中。 然而,仔細看一下歷史的脈絡,就會知道Bowlby提出這個假說並不是偶然,這也不會是他獨創的概念,他所做的是讓一個難以捉摸的、近乎瘋狂的概念改頭換面,而讓大家忘記了那個原初的樣貌。 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在1920年提出了一篇論文,是他畢生理論最大的轉捩點,這篇論文的名稱為「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中文翻譯為「超越快樂原則」,在這篇文章當中他第一次提出「死的本能」的概念,這個爭議性的概念還在被持續爭論當中,因此,要說明這個概念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你可以問:「死的本能,我有嗎?」但這樣並不能讓你對於死的本能有更多的認識,只會顯得更加模糊,佛洛伊德在那篇論文當中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個小孩在母親離去的時候就會把一個玩具丟到房間的角落,隨後撿起來,並且又將那個玩具丟到房間的角落,隨後又撿起來,並且這樣無止盡下去……」 他發現,小孩把玩具丟到角落的過程,是痛苦的,是在重複自己被拋棄的過程。 「有的人和每個朋友的友誼,都是以同樣的背叛結束的。」 那種自動的,不斷在新的關係中呈現以往經歷的痛苦,就算自己想要阻止也毫無辦法,這就如同一個人永遠無法逃離死亡的束縛,因此佛洛伊德給了一個聳動的名字:「死的本能」。 回到現代的科學,那種「死的本能」的稱呼早已經被唾棄,佛洛伊德也不再被心理學家所稱頌,他所說的話早已被歸類於「偽科學」的範疇,死的本能再也不存在,而只是被輕描淡寫的稱為:移情作用。 01 自從進入台大以來已經過了三年,我在這三年間就算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卻也至少長了一些知識,雖然跟外面專業人士根本比不上,但是至少在這個社會的鐘形曲線當中也贏過了一大半的人,我很希望我是一個外向的人,然而每當我要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我都會覺得不太舒服,於是我就逐漸孤僻起來了,最後變成只班上一角獨自生活的人。 系上的團體活動,雖然我有參加,但是我實質上也沒有幫到什麼忙,或許是因為我小的時候曾經把一個活動搞砸了所以我不太敢再接下什麼重大的責任,我害怕我做的不周全的地方會讓別人受到牽連,因此我也與系上的人慢慢地疏遠了,雖然...

張愛玲小說的情感分析

第一次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那個時候年紀還輕,別人如何分析我就怎麼看別人的分析,直到我開始寫小說,或者更明確的說是看了「指尖奶茶」這一部漫畫之後,我才對於這種哀傷的氛圍更敏感,直到我前幾天看了茉莉香片之後突然被文字中的氣氛震懾住了(原本我是很排斥張愛玲的,因為她的動作描述太多了,然而對於情感的細膩度卻是我現在所敬佩的),隨後挖出我家裡的傾城之戀,一口氣唸完了傾城之戀,老師推薦我看金鎖記,還有我後來從讀了一次紅玫瑰與白玫瑰,看完之後,又感受到文中的哀傷,我寫這一篇文章是為了描述文中的情感成分。 先敘述我寫這篇文章利用的方法,這也是我所提倡的分析文章的方法,所有的文章分析都必須建構於「感覺」之上,如果無法從感覺上理解的任何概念,都不希望被引用出來,例如很多人引用精神分析的概念,有超出文本之嫌,而唯一能夠驗證文學精神分析的對與錯只能夠靠感覺,分離開感覺之後就什麼都不能確定了,就算是引用佛洛伊德、榮格、克萊恩等等精神分析大家的概念也不能夠離開這個限制。 因此我的方法是以感覺為主,某些精神分析的概念為輔。 傳達這四篇小說最早要傳達的感覺,首先是傾城之戀,裡面的戀愛往往帶有顧忌的成分,而文章中反應出來,當這個世界越崩壞兩個人才有可能相愛,因為男主角是一個情場上的浪子,女主角自然也知道這樣,所以在男主角強調人沒有辦法控制一切的時候女主角才會生氣,是為了責備男主角,因為她很希望他真的能夠留下來,而男主角所說的、所認為的,無論如何都只是推託之辭,所以當把這個世界毀掉,當戰爭開始的時候,反而是女主角能夠真的掌握男主角的時候。小說篇名之所以為「傾城之戀」,並不單單只是描述這段情感的「浪漫」,而這個傾城是實際上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傾城才能夠達成的戀愛」,這種諷刺的名稱,有點難令人察覺,有人說這是可歌可泣的戀愛,但我覺得卻是一個充滿著顧忌和猜忌的戀愛,縱然他愛她,她也愛他。 再來是茉莉香片,文中傳達出強烈的嫉羨(envy),男主角希望從女主角身上得到所有他想要的,他想要擁有女主角的一切,被拒絕之後由愛生恨,因而用力踹了對方,可以說這一整篇文章都是為了鋪陳這個細微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也一直都是很明顯的。 第三篇要說的是金鎖記,裡面七巧是一個很愛哭卻又很邪惡的人,處處算計別人,在文中七巧的女兒長安,同樣也是一個愛哭的人,不過卻顯得天真,在相親的時候還故意要讓...

解決分離焦慮

一切的悲傷的根本皆為矛盾。 在暑假的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早上九點出去外面念書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般人可能會把這個原因歸咎於家裡太舒服,但是,每當這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我就發現出門困難的原因不僅只於此,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常常我會發現當我踏出家門的一剎那,那種想留在家裡的感覺就會消失不見,好像當我走出家門的時候心裡發生了某些心理歷程;另外,待在家裡的時候除了「舒服」之外還有一種「安心感」,不可否認,一個再怎麼舒服的地方跟家還是有一些不一樣,家對我們來說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意義。 家的意義,可以援引依附理論來解釋,一個人依附於他自己的家,因此離開家會讓他感受到焦慮,就如同一個小孩第一次去上學的時候會因為離開了自己的母親而感受到焦慮。這種心理的影響無論到了多大的年紀都會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至於要離開家對我們的心理一直都是一個負擔,一直都會產生分離焦慮。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說過當我們一踏出家門之後,那些感覺就會暫時消失,最大的阻礙是在我們即將要離開家門的這一段期間,當我們已經離開了家們之後,阻礙就會減少許多。我們可以說當我們已經離開家之後,注意力已經放在其他的地方,使得離家的傷感並不會在我們的意識中造成影響。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分析分離焦慮在何時出現,而是要找到一個根本的解決分離焦慮的辦法。面對分離焦慮,進入一個安全的地方並沒有辦法解決分離焦慮,因為僅僅是給予安全感,同樣當離開這個安全感的時候會有另外的分離焦慮,給予安全只不過是在逃避分離焦慮而已。 另外,如果壓抑分離焦慮也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因為每當遇到分離焦慮的時候,發誓要「克服」分離焦慮只會導致更加承認分離焦慮是存在的,加深早已經存在的不信任而已。 當我們更深入的去問分離焦慮的成因是什麼,就會發現它是源自於一個矛盾:「對於某事物感到安全」並且「這樣的安全並不能長久陪伴」,在這兩個條件都成立的狀況下,人就產生了分離焦慮,如果能夠解決這個矛盾,就能夠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 那麼,難道是不能對於某事物感到安全嗎?有些人避免就是不再喜歡任何人,但是這樣的作法並無法維持長久,而且對於自己情感的壓抑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 對於不能長久陪伴的問題,難道是要讓對方能夠永遠陪在一起嗎?難道是永遠都待在家裡不要出門?別鬧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健康的事情。因此,從上述的分析看來,這兩個前提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