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悲傷的根本皆為矛盾。
在暑假的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早上九點出去外面念書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般人可能會把這個原因歸咎於家裡太舒服,但是,每當這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我就發現出門困難的原因不僅只於此,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常常我會發現當我踏出家門的一剎那,那種想留在家裡的感覺就會消失不見,好像當我走出家門的時候心裡發生了某些心理歷程;另外,待在家裡的時候除了「舒服」之外還有一種「安心感」,不可否認,一個再怎麼舒服的地方跟家還是有一些不一樣,家對我們來說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意義。
家的意義,可以援引依附理論來解釋,一個人依附於他自己的家,因此離開家會讓他感受到焦慮,就如同一個小孩第一次去上學的時候會因為離開了自己的母親而感受到焦慮。這種心理的影響無論到了多大的年紀都會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至於要離開家對我們的心理一直都是一個負擔,一直都會產生分離焦慮。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說過當我們一踏出家門之後,那些感覺就會暫時消失,最大的阻礙是在我們即將要離開家門的這一段期間,當我們已經離開了家們之後,阻礙就會減少許多。我們可以說當我們已經離開家之後,注意力已經放在其他的地方,使得離家的傷感並不會在我們的意識中造成影響。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分析分離焦慮在何時出現,而是要找到一個根本的解決分離焦慮的辦法。面對分離焦慮,進入一個安全的地方並沒有辦法解決分離焦慮,因為僅僅是給予安全感,同樣當離開這個安全感的時候會有另外的分離焦慮,給予安全只不過是在逃避分離焦慮而已。
另外,如果壓抑分離焦慮也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因為每當遇到分離焦慮的時候,發誓要「克服」分離焦慮只會導致更加承認分離焦慮是存在的,加深早已經存在的不信任而已。
當我們更深入的去問分離焦慮的成因是什麼,就會發現它是源自於一個矛盾:「對於某事物感到安全」並且「這樣的安全並不能長久陪伴」,在這兩個條件都成立的狀況下,人就產生了分離焦慮,如果能夠解決這個矛盾,就能夠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
那麼,難道是不能對於某事物感到安全嗎?有些人避免就是不再喜歡任何人,但是這樣的作法並無法維持長久,而且對於自己情感的壓抑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
對於不能長久陪伴的問題,難道是要讓對方能夠永遠陪在一起嗎?難道是永遠都待在家裡不要出門?別鬧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健康的事情。因此,從上述的分析看來,這兩個前提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逃避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並且因此會產生分離焦慮。
那麼,我們有沒有對於這兩件事情的因應方式呢?要處理矛盾的方法,有一種方法就是發現他們其實並沒有矛盾,因為不能長久陪伴不代表一次分離就會永久分離,每一次分離都只是一個過程,下一次又會回到安全的時候,因此,事實上是「這樣的安全並不能長久陪伴,中途會有短暫的分離」,以這個方式來解決原有的矛盾就可以健康的處理分離焦慮。
我們在生活當中的悲傷,皆是來自於矛盾,矛盾給我們的感受是極大的焦慮以及絕望,對我而言,離開家會造成的壓力就是源自於我對給我安全的事物沒有足夠的信心,不夠相信分離皆是短暫的,每次離開家的時候都會以為自己將要遠離自己感受到安全的事物,伴隨著自己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缺乏信任就會產生極端的分離焦慮,處理矛盾是處理悲傷的唯一方式。
在暑假的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早上九點出去外面念書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般人可能會把這個原因歸咎於家裡太舒服,但是,每當這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我就發現出門困難的原因不僅只於此,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常常我會發現當我踏出家門的一剎那,那種想留在家裡的感覺就會消失不見,好像當我走出家門的時候心裡發生了某些心理歷程;另外,待在家裡的時候除了「舒服」之外還有一種「安心感」,不可否認,一個再怎麼舒服的地方跟家還是有一些不一樣,家對我們來說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意義。
家的意義,可以援引依附理論來解釋,一個人依附於他自己的家,因此離開家會讓他感受到焦慮,就如同一個小孩第一次去上學的時候會因為離開了自己的母親而感受到焦慮。這種心理的影響無論到了多大的年紀都會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至於要離開家對我們的心理一直都是一個負擔,一直都會產生分離焦慮。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說過當我們一踏出家門之後,那些感覺就會暫時消失,最大的阻礙是在我們即將要離開家門的這一段期間,當我們已經離開了家們之後,阻礙就會減少許多。我們可以說當我們已經離開家之後,注意力已經放在其他的地方,使得離家的傷感並不會在我們的意識中造成影響。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分析分離焦慮在何時出現,而是要找到一個根本的解決分離焦慮的辦法。面對分離焦慮,進入一個安全的地方並沒有辦法解決分離焦慮,因為僅僅是給予安全感,同樣當離開這個安全感的時候會有另外的分離焦慮,給予安全只不過是在逃避分離焦慮而已。
另外,如果壓抑分離焦慮也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因為每當遇到分離焦慮的時候,發誓要「克服」分離焦慮只會導致更加承認分離焦慮是存在的,加深早已經存在的不信任而已。
當我們更深入的去問分離焦慮的成因是什麼,就會發現它是源自於一個矛盾:「對於某事物感到安全」並且「這樣的安全並不能長久陪伴」,在這兩個條件都成立的狀況下,人就產生了分離焦慮,如果能夠解決這個矛盾,就能夠解決分離焦慮的問題。
那麼,難道是不能對於某事物感到安全嗎?有些人避免就是不再喜歡任何人,但是這樣的作法並無法維持長久,而且對於自己情感的壓抑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
對於不能長久陪伴的問題,難道是要讓對方能夠永遠陪在一起嗎?難道是永遠都待在家裡不要出門?別鬧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健康的事情。因此,從上述的分析看來,這兩個前提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逃避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並且因此會產生分離焦慮。
那麼,我們有沒有對於這兩件事情的因應方式呢?要處理矛盾的方法,有一種方法就是發現他們其實並沒有矛盾,因為不能長久陪伴不代表一次分離就會永久分離,每一次分離都只是一個過程,下一次又會回到安全的時候,因此,事實上是「這樣的安全並不能長久陪伴,中途會有短暫的分離」,以這個方式來解決原有的矛盾就可以健康的處理分離焦慮。
我們在生活當中的悲傷,皆是來自於矛盾,矛盾給我們的感受是極大的焦慮以及絕望,對我而言,離開家會造成的壓力就是源自於我對給我安全的事物沒有足夠的信心,不夠相信分離皆是短暫的,每次離開家的時候都會以為自己將要遠離自己感受到安全的事物,伴隨著自己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缺乏信任就會產生極端的分離焦慮,處理矛盾是處理悲傷的唯一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