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那個時候年紀還輕,別人如何分析我就怎麼看別人的分析,直到我開始寫小說,或者更明確的說是看了「指尖奶茶」這一部漫畫之後,我才對於這種哀傷的氛圍更敏感,直到我前幾天看了茉莉香片之後突然被文字中的氣氛震懾住了(原本我是很排斥張愛玲的,因為她的動作描述太多了,然而對於情感的細膩度卻是我現在所敬佩的),隨後挖出我家裡的傾城之戀,一口氣唸完了傾城之戀,老師推薦我看金鎖記,還有我後來從讀了一次紅玫瑰與白玫瑰,看完之後,又感受到文中的哀傷,我寫這一篇文章是為了描述文中的情感成分。
先敘述我寫這篇文章利用的方法,這也是我所提倡的分析文章的方法,所有的文章分析都必須建構於「感覺」之上,如果無法從感覺上理解的任何概念,都不希望被引用出來,例如很多人引用精神分析的概念,有超出文本之嫌,而唯一能夠驗證文學精神分析的對與錯只能夠靠感覺,分離開感覺之後就什麼都不能確定了,就算是引用佛洛伊德、榮格、克萊恩等等精神分析大家的概念也不能夠離開這個限制。
因此我的方法是以感覺為主,某些精神分析的概念為輔。
傳達這四篇小說最早要傳達的感覺,首先是傾城之戀,裡面的戀愛往往帶有顧忌的成分,而文章中反應出來,當這個世界越崩壞兩個人才有可能相愛,因為男主角是一個情場上的浪子,女主角自然也知道這樣,所以在男主角強調人沒有辦法控制一切的時候女主角才會生氣,是為了責備男主角,因為她很希望他真的能夠留下來,而男主角所說的、所認為的,無論如何都只是推託之辭,所以當把這個世界毀掉,當戰爭開始的時候,反而是女主角能夠真的掌握男主角的時候。小說篇名之所以為「傾城之戀」,並不單單只是描述這段情感的「浪漫」,而這個傾城是實際上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傾城才能夠達成的戀愛」,這種諷刺的名稱,有點難令人察覺,有人說這是可歌可泣的戀愛,但我覺得卻是一個充滿著顧忌和猜忌的戀愛,縱然他愛她,她也愛他。
再來是茉莉香片,文中傳達出強烈的嫉羨(envy),男主角希望從女主角身上得到所有他想要的,他想要擁有女主角的一切,被拒絕之後由愛生恨,因而用力踹了對方,可以說這一整篇文章都是為了鋪陳這個細微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也一直都是很明顯的。
第三篇要說的是金鎖記,裡面七巧是一個很愛哭卻又很邪惡的人,處處算計別人,在文中七巧的女兒長安,同樣也是一個愛哭的人,不過卻顯得天真,在相親的時候還故意要讓對方等著自己,她很希望自己是漂亮的,自己是有人愛的,最後在她媽媽算計把她男朋友趕走了之後,他只是靜靜的在那邊略顯失望,小說最後一幕說的是七巧的悲哀:「七巧想起了曾經在她小的時候是真的有人單純喜歡她」,但是她卻遺忘了她的單純,她不相信任何人,她霸佔了她的兒子,嫉妒她的女兒,然而張愛玲在文中卻不說這個女人是邪惡,而是哀傷。
最後我要描寫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振保這個男人很有特色,小說裡面出現過的四個女生:巴黎的妓女、玫瑰、紅玫瑰、白玫瑰分別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巴黎的妓女讓她在他的心中產生了某種陰影:女人不相信他,他把這個當成恥辱,這也是他一生當中都極力去避免的事情,這也是因此他一看見白玫瑰就會娶了她(他當時以為她是順從的,她是真的相信他的,但是後來他也對這樣的相信感到不安);同時,他還有其他的慾望,他想要活潑,這種活潑的喜好是源自於玫瑰(一個令他後悔的女人),他最後拒絕了她,帶著她的回憶回去了中國。
想當然她所會尋找的女性伴侶會跟玫瑰很像,他想要重新找到她的影子,他愛上了紅玫瑰,這樣子的移情作用在小說文本裡面是很常出現的,。
另外一個例子:後來在振保回家拿雨衣,看到白玫瑰與別人偷情的時候,她又想起了紅玫瑰(因為之前他也會去拿衣服),他對於紅玫瑰現在生活的嫉妒使得他更討厭白玫瑰。
以上短暫的說明了我會以「移情作用」為核心來撰寫下面的分析,我希望從這個問題開始:「振保到底喜歡哪個類型的女人?」
如果直接回答「跟紅玫瑰一樣」就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振保拒絕了紅玫瑰。我們可以發現玫瑰與紅玫瑰之間的相似性,當要分開的時候,振保作了一樣的選擇,在玫瑰的那個故事裡面,振保拒絕了她,這是因為振保的保守,他有所顧忌,於是離開了她,振保的個性,是介於傳統的中國與現代化的英國之間的矛盾,是介於這個之間的不安,如果他真的跟玫瑰結了婚,他一定會萬分焦躁,他會擔心,如何跟家裡的人交代,他的人生不只有婚姻,還有很多羈絆,他想要自由,卻也同時不想要自由,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娶了白玫瑰而棄紅玫瑰而去。
「這樣不行……」當紅玫瑰提議跟她的丈夫離婚的時候振保這麼說著於是拒絕了她,就好像當初她拒絕玫瑰一樣,是因為他不敢真的做出什麼「壞」事,因為他是一個孝順母親的人,是一個保守的中國人。
因此他找的太太當然會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然而這個中國女人「太傳統了」使得振保非常不滿,又開始後悔,他埋怨他一點快樂都沒有,尤其是當他看到白玫瑰竟然跟裁縫師偷情他更憤怒,他本來就對對方不信任,接下來就更放縱了。
至於男主角與白玫瑰的互動關係,我覺得還有一層很隱微的意象,是當初振保在巴黎的時候,那個不相信他的妓女讓他以後對於「自己的」女人充滿著懷疑,尤其是當他看到白玫瑰一直說著振保自己的好話時,就恨不得要拆穿她的真面目:她是虛偽的,她跟那個在巴黎的妓女一樣是虛偽的。
尤其是她做事情笨手笨腳,什麼事情都很努力的在學,社交技巧不好也想要不斷的跟別人做朋友,讓振保更看不慣她的「虛偽」,於是他與她形成了很強烈的虐待關係,他要讓白玫瑰的地位很低,他討厭那個拿了錢卻沒有辦法相信他的法國妓女,正如同他怨懟那個得到了好處卻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太太。
但是這並不表示男主角真的非常討厭白玫瑰對她恨之入骨,而這是一種更複雜的情緒:他想要她包容他(這可能振保自己也沒有察覺,但是從行為裡面觀察的出來),振保不斷的,持續的傷害她,也有一部份是他覺得家裡是「安全」的,因此他對她太太的放縱也成為了他安全感的來源。
而振保喜歡的女人到底是怎樣的女人呢?是自由卻又不太自由的女人,因此在文章的最後,當他無窮無盡的放縱時,他看見白玫瑰變得自由的,變得有想法了,於是他終於愛上了她,並且他又對她丟東西,是因為同時他也想要她無窮無盡的包容。
半夜,她回來了,她變成了一個有想法和自己的情慾的人:開始跟振保央求著,振保於是感覺著某種善良的空氣回來了。
第二天起床,振保改過自新,變成了一個好人。
以上是我的分析,基於我對於張愛玲小說中情感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分析小說唯一的方法,引用各種理論,寫成長篇大論不一定真的有意義,因為作者是人並不是理論的集合,理論畢竟只能構成輔助。
分析完了這四篇小說,我們能夠從張愛玲的文章中看到什麼?其實全部都是情感的脆弱,而這個情感的面向是豐富多元的,而張愛玲的小說也往往是以情感為中心的,描述動作或情境也是為了更細膩的傳遞情感,也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張愛玲每篇小說所描述的細微情感。
廣泛存在於小說裡面的哀傷是張愛玲小說的成分,有的時候伴隨著某種絕望,有的時候則是因為有些選擇已經過去而沒有辦法再重來,這該說是某種惘然嗎?而真愛也是永遠不可能找到的,有完全不相信愛的人,也有人羨慕別人能夠擁有一切,而自己什麼都沒有,也有對於愛情有顧忌而不願相信的人,也有對於愛存在著不安,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愛誰的人,這是張愛玲眼中的愛情世界。
如同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中寫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美麗中必帶著蒼涼,這個世界不存在真愛。
先敘述我寫這篇文章利用的方法,這也是我所提倡的分析文章的方法,所有的文章分析都必須建構於「感覺」之上,如果無法從感覺上理解的任何概念,都不希望被引用出來,例如很多人引用精神分析的概念,有超出文本之嫌,而唯一能夠驗證文學精神分析的對與錯只能夠靠感覺,分離開感覺之後就什麼都不能確定了,就算是引用佛洛伊德、榮格、克萊恩等等精神分析大家的概念也不能夠離開這個限制。
因此我的方法是以感覺為主,某些精神分析的概念為輔。
傳達這四篇小說最早要傳達的感覺,首先是傾城之戀,裡面的戀愛往往帶有顧忌的成分,而文章中反應出來,當這個世界越崩壞兩個人才有可能相愛,因為男主角是一個情場上的浪子,女主角自然也知道這樣,所以在男主角強調人沒有辦法控制一切的時候女主角才會生氣,是為了責備男主角,因為她很希望他真的能夠留下來,而男主角所說的、所認為的,無論如何都只是推託之辭,所以當把這個世界毀掉,當戰爭開始的時候,反而是女主角能夠真的掌握男主角的時候。小說篇名之所以為「傾城之戀」,並不單單只是描述這段情感的「浪漫」,而這個傾城是實際上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傾城才能夠達成的戀愛」,這種諷刺的名稱,有點難令人察覺,有人說這是可歌可泣的戀愛,但我覺得卻是一個充滿著顧忌和猜忌的戀愛,縱然他愛她,她也愛他。
再來是茉莉香片,文中傳達出強烈的嫉羨(envy),男主角希望從女主角身上得到所有他想要的,他想要擁有女主角的一切,被拒絕之後由愛生恨,因而用力踹了對方,可以說這一整篇文章都是為了鋪陳這個細微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也一直都是很明顯的。
第三篇要說的是金鎖記,裡面七巧是一個很愛哭卻又很邪惡的人,處處算計別人,在文中七巧的女兒長安,同樣也是一個愛哭的人,不過卻顯得天真,在相親的時候還故意要讓對方等著自己,她很希望自己是漂亮的,自己是有人愛的,最後在她媽媽算計把她男朋友趕走了之後,他只是靜靜的在那邊略顯失望,小說最後一幕說的是七巧的悲哀:「七巧想起了曾經在她小的時候是真的有人單純喜歡她」,但是她卻遺忘了她的單純,她不相信任何人,她霸佔了她的兒子,嫉妒她的女兒,然而張愛玲在文中卻不說這個女人是邪惡,而是哀傷。
最後我要描寫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振保這個男人很有特色,小說裡面出現過的四個女生:巴黎的妓女、玫瑰、紅玫瑰、白玫瑰分別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巴黎的妓女讓她在他的心中產生了某種陰影:女人不相信他,他把這個當成恥辱,這也是他一生當中都極力去避免的事情,這也是因此他一看見白玫瑰就會娶了她(他當時以為她是順從的,她是真的相信他的,但是後來他也對這樣的相信感到不安);同時,他還有其他的慾望,他想要活潑,這種活潑的喜好是源自於玫瑰(一個令他後悔的女人),他最後拒絕了她,帶著她的回憶回去了中國。
想當然她所會尋找的女性伴侶會跟玫瑰很像,他想要重新找到她的影子,他愛上了紅玫瑰,這樣子的移情作用在小說文本裡面是很常出現的,。
另外一個例子:後來在振保回家拿雨衣,看到白玫瑰與別人偷情的時候,她又想起了紅玫瑰(因為之前他也會去拿衣服),他對於紅玫瑰現在生活的嫉妒使得他更討厭白玫瑰。
以上短暫的說明了我會以「移情作用」為核心來撰寫下面的分析,我希望從這個問題開始:「振保到底喜歡哪個類型的女人?」
如果直接回答「跟紅玫瑰一樣」就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振保拒絕了紅玫瑰。我們可以發現玫瑰與紅玫瑰之間的相似性,當要分開的時候,振保作了一樣的選擇,在玫瑰的那個故事裡面,振保拒絕了她,這是因為振保的保守,他有所顧忌,於是離開了她,振保的個性,是介於傳統的中國與現代化的英國之間的矛盾,是介於這個之間的不安,如果他真的跟玫瑰結了婚,他一定會萬分焦躁,他會擔心,如何跟家裡的人交代,他的人生不只有婚姻,還有很多羈絆,他想要自由,卻也同時不想要自由,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娶了白玫瑰而棄紅玫瑰而去。
「這樣不行……」當紅玫瑰提議跟她的丈夫離婚的時候振保這麼說著於是拒絕了她,就好像當初她拒絕玫瑰一樣,是因為他不敢真的做出什麼「壞」事,因為他是一個孝順母親的人,是一個保守的中國人。
因此他找的太太當然會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然而這個中國女人「太傳統了」使得振保非常不滿,又開始後悔,他埋怨他一點快樂都沒有,尤其是當他看到白玫瑰竟然跟裁縫師偷情他更憤怒,他本來就對對方不信任,接下來就更放縱了。
至於男主角與白玫瑰的互動關係,我覺得還有一層很隱微的意象,是當初振保在巴黎的時候,那個不相信他的妓女讓他以後對於「自己的」女人充滿著懷疑,尤其是當他看到白玫瑰一直說著振保自己的好話時,就恨不得要拆穿她的真面目:她是虛偽的,她跟那個在巴黎的妓女一樣是虛偽的。
尤其是她做事情笨手笨腳,什麼事情都很努力的在學,社交技巧不好也想要不斷的跟別人做朋友,讓振保更看不慣她的「虛偽」,於是他與她形成了很強烈的虐待關係,他要讓白玫瑰的地位很低,他討厭那個拿了錢卻沒有辦法相信他的法國妓女,正如同他怨懟那個得到了好處卻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太太。
但是這並不表示男主角真的非常討厭白玫瑰對她恨之入骨,而這是一種更複雜的情緒:他想要她包容他(這可能振保自己也沒有察覺,但是從行為裡面觀察的出來),振保不斷的,持續的傷害她,也有一部份是他覺得家裡是「安全」的,因此他對她太太的放縱也成為了他安全感的來源。
而振保喜歡的女人到底是怎樣的女人呢?是自由卻又不太自由的女人,因此在文章的最後,當他無窮無盡的放縱時,他看見白玫瑰變得自由的,變得有想法了,於是他終於愛上了她,並且他又對她丟東西,是因為同時他也想要她無窮無盡的包容。
半夜,她回來了,她變成了一個有想法和自己的情慾的人:開始跟振保央求著,振保於是感覺著某種善良的空氣回來了。
第二天起床,振保改過自新,變成了一個好人。
以上是我的分析,基於我對於張愛玲小說中情感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分析小說唯一的方法,引用各種理論,寫成長篇大論不一定真的有意義,因為作者是人並不是理論的集合,理論畢竟只能構成輔助。
分析完了這四篇小說,我們能夠從張愛玲的文章中看到什麼?其實全部都是情感的脆弱,而這個情感的面向是豐富多元的,而張愛玲的小說也往往是以情感為中心的,描述動作或情境也是為了更細膩的傳遞情感,也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張愛玲每篇小說所描述的細微情感。
廣泛存在於小說裡面的哀傷是張愛玲小說的成分,有的時候伴隨著某種絕望,有的時候則是因為有些選擇已經過去而沒有辦法再重來,這該說是某種惘然嗎?而真愛也是永遠不可能找到的,有完全不相信愛的人,也有人羨慕別人能夠擁有一切,而自己什麼都沒有,也有對於愛情有顧忌而不願相信的人,也有對於愛存在著不安,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愛誰的人,這是張愛玲眼中的愛情世界。
如同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中寫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美麗中必帶著蒼涼,這個世界不存在真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