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在傾城之戀一書中收錄了張愛玲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傾城之戀,這個故事名稱乍聽之下好樣要寫什麼公主與王子之間的故事,而且,的確,如果光看整個故事表面,好像男主角與女主角有了幸福美滿的結局,舉例來說,張愛玲在文末如此道: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
看這樣的結尾會以為這個故事僅僅是諷刺這個世界上的愛情不會像這兩個人的愛情一樣美好;這個世界上的人不會像是這兩個人一樣真愛,這類的評論,然而,如果深層的看傾城之戀,就會發現張愛玲所要說的並不是這個樣子,在張愛玲的眼中,這樣的愛情稱不上是幸福也說不上是不幸,只能說得上是某種「巧合」的產物。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這一句話完全道出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傾城之戀」這四個字本來會讓人想到那種至高無上的愛情,這樣的愛情甚至值得犧牲一整座城來換取,典型對傾城之戀的的想像如下:
「女主角是一個城的公主,而男主角是平民,原本城裡的國王要將女主角嫁給某個王公貴族,然後這個女主角落跑了,於是就愛上了這個男主角,可能接下來國王一聲令下要殺了這個男主角,結果男主角就跟女主角私奔之類的。」
或許也可以想像各種歷史故事的面貌,例如:商紂王禹妲己、周幽王與褒姒,這也都是非常典型的「傾城之戀」,然而這樣的傾城之戀所說的都是:美好的愛情與江山之間的抉擇。
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完全不是這樣,這個故事只是:香港落陷了,因此男女主角結婚了,雖然這個與典型的傾城之戀都有「傾城」與「戀」,但是其中的意義分明就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在典型的例子之中,愛是目的,相對的,城的毀滅就成為了愛的工具;但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很難看出來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實質關係,比較像是一個巧合:城的毀滅剛好成為促成了愛情的工具。也難怪張愛玲後來會這麼說: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在這段文章中,張愛玲說的這個「也許」是毫無因果的,因為流蘇在歷史上並不是什麼大人物,不可能會直接造成城市毀滅,然而也正是這個「也許」讓我們了解張愛玲的愛情觀。
在我們的典型想法中,愛情是一種必然,也就是說只要兩個彼此強烈吸引的人見到面,就一定會墜入愛河,然後(神話似的)他們兩個並不會懷疑這個愛情,只會因為太過於相信這個愛情,而會掉了全世界,在這樣子的感情中,好像愛情是全宇宙最穩固的基石,甚至勝過整座城的毀滅。
然而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愛情是一種偶然,如果香港的戰爭沒有發生,柳原是不可能回到香港的,因為可想而知他在英國有各式各樣的風流韻事,怎麼可能會想要回到香港呢?對他而言,流蘇只是養在家裡的一個女人而已。但是,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他突然想要回到香港,為什麼呢?
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刹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刹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正是因為在戰爭的時候,除了自己的內心之外一切都顯得不重要。曾經,柳原是不可能跟流蘇談心的,因為他們兩個之間互相猜忌,互相不想要隸屬於彼此,但是在戰爭中,除了家之外,人還想要別的嗎?「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刹那的徹底的諒解」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才敢坦誠的面對彼此,在她們彼此的眼中對方才是真正的一個人。
我們可以想像,在生命當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有的時候人會喜歡別人,真要找理由也說不上來,可能只是喜歡對方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已,然而,從來沒有真正的嘗試了解對方。雖然表面上總是說一些「關心」,但是兩個人實際上就像是走在不同宇宙的人一樣,自己的心還是自己的,對方的心還是對方的。
然而在這個偶然的戰爭之下,因為自己一無所有,流蘇與柳原終於開始看見彼此,兩個人才算是真正的第一次相愛。因此,如果沒有戰爭,就沒有愛:愛是偶然之下的產物,因此張愛玲才會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張愛玲所寫的愛情是一種偶然的產物而不是必然的產物,因此張愛玲是最重視「緣分」的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節錄自張愛玲<<愛>>
這篇短文顯示了張愛玲的愛情觀,對她而言,彼此適不適合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就算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與自己非常適合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有機會真的遇到她,只有某種巧合—甚至是整個城市的毀滅,才有可能真正愛上彼此。
這樣的想法既華美又荒涼,很多人總是會相信自己一生一定會找到某個真愛,然而,就算自己的確有這個真愛,是不是能夠遇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且,就算認識,也不一定能夠知道對方就是真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總是非常的膚淺,表面上每一個人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是真正深入了解彼此的沒有幾個,真愛也就往往是因此被錯過的。
傾城之戀說明一個人恰巧找到真愛的故事,雖然這是美好的結局,但是這樣的愛情未免顯得太過脆弱了,但是,也許所有的愛情,就如同張愛玲所說的如此脆弱吧!一個人的戀愛,總像是一場賭博,好像沒有什麼是我們真正能夠控制的。
我們沒有辦法找到那種純粹的美或者是純粹的愛,就好像各種小說所歌頌的那種愛情一般,我們所擁有的愛情,僅僅就是一種在偶然之下的賭博,也因此,所有看來美的事物,在背後總是承載著負擔,這就如同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中寫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
看這樣的結尾會以為這個故事僅僅是諷刺這個世界上的愛情不會像這兩個人的愛情一樣美好;這個世界上的人不會像是這兩個人一樣真愛,這類的評論,然而,如果深層的看傾城之戀,就會發現張愛玲所要說的並不是這個樣子,在張愛玲的眼中,這樣的愛情稱不上是幸福也說不上是不幸,只能說得上是某種「巧合」的產物。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這一句話完全道出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傾城之戀」這四個字本來會讓人想到那種至高無上的愛情,這樣的愛情甚至值得犧牲一整座城來換取,典型對傾城之戀的的想像如下:
「女主角是一個城的公主,而男主角是平民,原本城裡的國王要將女主角嫁給某個王公貴族,然後這個女主角落跑了,於是就愛上了這個男主角,可能接下來國王一聲令下要殺了這個男主角,結果男主角就跟女主角私奔之類的。」
或許也可以想像各種歷史故事的面貌,例如:商紂王禹妲己、周幽王與褒姒,這也都是非常典型的「傾城之戀」,然而這樣的傾城之戀所說的都是:美好的愛情與江山之間的抉擇。
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完全不是這樣,這個故事只是:香港落陷了,因此男女主角結婚了,雖然這個與典型的傾城之戀都有「傾城」與「戀」,但是其中的意義分明就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在典型的例子之中,愛是目的,相對的,城的毀滅就成為了愛的工具;但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很難看出來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實質關係,比較像是一個巧合:城的毀滅剛好成為促成了愛情的工具。也難怪張愛玲後來會這麼說: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在這段文章中,張愛玲說的這個「也許」是毫無因果的,因為流蘇在歷史上並不是什麼大人物,不可能會直接造成城市毀滅,然而也正是這個「也許」讓我們了解張愛玲的愛情觀。
在我們的典型想法中,愛情是一種必然,也就是說只要兩個彼此強烈吸引的人見到面,就一定會墜入愛河,然後(神話似的)他們兩個並不會懷疑這個愛情,只會因為太過於相信這個愛情,而會掉了全世界,在這樣子的感情中,好像愛情是全宇宙最穩固的基石,甚至勝過整座城的毀滅。
然而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愛情是一種偶然,如果香港的戰爭沒有發生,柳原是不可能回到香港的,因為可想而知他在英國有各式各樣的風流韻事,怎麼可能會想要回到香港呢?對他而言,流蘇只是養在家裡的一個女人而已。但是,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他突然想要回到香港,為什麼呢?
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刹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刹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正是因為在戰爭的時候,除了自己的內心之外一切都顯得不重要。曾經,柳原是不可能跟流蘇談心的,因為他們兩個之間互相猜忌,互相不想要隸屬於彼此,但是在戰爭中,除了家之外,人還想要別的嗎?「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刹那的徹底的諒解」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才敢坦誠的面對彼此,在她們彼此的眼中對方才是真正的一個人。
我們可以想像,在生命當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有的時候人會喜歡別人,真要找理由也說不上來,可能只是喜歡對方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已,然而,從來沒有真正的嘗試了解對方。雖然表面上總是說一些「關心」,但是兩個人實際上就像是走在不同宇宙的人一樣,自己的心還是自己的,對方的心還是對方的。
然而在這個偶然的戰爭之下,因為自己一無所有,流蘇與柳原終於開始看見彼此,兩個人才算是真正的第一次相愛。因此,如果沒有戰爭,就沒有愛:愛是偶然之下的產物,因此張愛玲才會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張愛玲所寫的愛情是一種偶然的產物而不是必然的產物,因此張愛玲是最重視「緣分」的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節錄自張愛玲<<愛>>
這篇短文顯示了張愛玲的愛情觀,對她而言,彼此適不適合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就算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與自己非常適合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有機會真的遇到她,只有某種巧合—甚至是整個城市的毀滅,才有可能真正愛上彼此。
這樣的想法既華美又荒涼,很多人總是會相信自己一生一定會找到某個真愛,然而,就算自己的確有這個真愛,是不是能夠遇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且,就算認識,也不一定能夠知道對方就是真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總是非常的膚淺,表面上每一個人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是真正深入了解彼此的沒有幾個,真愛也就往往是因此被錯過的。
傾城之戀說明一個人恰巧找到真愛的故事,雖然這是美好的結局,但是這樣的愛情未免顯得太過脆弱了,但是,也許所有的愛情,就如同張愛玲所說的如此脆弱吧!一個人的戀愛,總像是一場賭博,好像沒有什麼是我們真正能夠控制的。
我們沒有辦法找到那種純粹的美或者是純粹的愛,就好像各種小說所歌頌的那種愛情一般,我們所擁有的愛情,僅僅就是一種在偶然之下的賭博,也因此,所有看來美的事物,在背後總是承載著負擔,這就如同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中寫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