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數學只需要觀念而不需要練習,也有些人說數學需要練習很多題目,我想我能夠說這兩種觀點都是錯的,學數學應該要折衷,也就是既需要觀念也需要題目,但是需要的觀念不同於那些人所說,需要的題目也不同於那些人所說,怎麼說呢?
首先,有一些補習班會說數學需要「觀念」,我不太喜歡他們這樣稱呼,因為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高中生對於「觀念」這個字有特別的憧憬,例如我們班就有人用「觀念」這個字來凸顯自己比較天才,而把那些苦讀的人當成是「沒有觀念的笨蛋」,其實「觀念」這個字本身並沒有這個意思,觀念這個字可能來自英文的idea,簡單來說就是呈現在意識底下的東西,照理來說,每個人都能夠有他自己的觀念,那麼為什麼這個字在台灣的補習界當中被神格化了呢?
這是因為那些強調觀念的人,會認為他們看事情的角度才是比較正確、比較精闢的,而那些遵循學校學習模式的人並沒有跳脫原本的觀點,而成為服從於學校體制的奴隸,強調觀念的補習班總是會想要強調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表面上說自己給出的是「觀念」,事實上無非是一些速解法,或者是把學校的那一套換成補習班風格的說法。
伴隨著「觀念」,另外一件詭譎的事情是那些補習班總是會說「題型」,我是反對題型的,因為題型所說的無非是把題目做分類,把題目分類以後學生就不是真正去寫那個題目而是認題型,題型無異於把題目背下來,但很多補習班會把題型當成是一種「觀念」,然後用這些觀念洗腦學生說會考高分,有觀念比較厲害,我覺得這種觀念與題型的洗禮無異於毒害學生思考的能力。
真正說來,與其說「觀念」不如說「概念(concept)」比較實在,首先,概念這個詞不會有自大與自滿,宣稱自己有觀念的人總是會把幾說的多麼與人不同,但是說自己有概念的人則是充滿謙遜,因為概念這個詞代表對於一個事物的了解,要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要花時間與精力,因此,能夠有好的概念就代表已經嘗試去真正了解學習的課題。
至於「題型」、「題目」這兩個用法我認為都是不恰當的,「題型」的不恰當我已經說過,「題目」的不恰當之處在於:有些人認為學好數學就是要做很多題目;另外一些人認為學數學完全不需要做題目,這兩種人都是錯的,曾經我發現前者是錯的,就不自覺的成為了後者,在大一下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學數學寫題目依然是重要的事情,原因是因為題目有另外兩個名稱,這兩個名稱大學數學課本都會常用,一個是例子(example);另外一個是練習(exercise),我們學數學不可能沒有例子或是沒有練習,如果數學老師在教數學的時候沒有舉例,學生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理論可以應用在哪裡,事實上,數學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就是這些例子的結果,沒有例子的數學就跟沒有實驗的科學一樣荒唐,也許可以舉這麼一個例子:一個學完國中理化的小孩,是不懂功與能的,這是因為國中在教學的時候只會教公式,而不會回歸經驗,我曾經覺得「功能定理」是廢話,我想很多國三生也這麼認為,因為我並沒有那種「功是能量轉移」的感覺,只是單單說兩個單位一樣的東西相等,我那個時候想這不是廢話不然是什麼。我能保證雖然我基測自然滿分,但是直到我高三畢業之後才突然了解「功能原理」是什麼,了解的契機是有一次我在丟板擦,當我發現我推越久,我就感覺到我身上某些東西轉移到板擦裡面使得他能夠往前飛,那一次我突然了解功能原理的感覺(英文叫做sense比較好),從此之後我就了解功與能了。
科學沒有回歸經驗不可能真的理解,就如同數學沒有例子也不可能理解。另外,在學習某個數學理論之後,練習也是必須的,這就是在練習應用的功力、使用數學工具的能力,一個打過電動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再怎麼厲害的人,玩一個新角色沒有練習過,下場通常是慘不忍睹,練習的次數不一定要多,而是每一次練習都要能夠好好珍惜,重要的是練習的質而不是量。
因此,數學題目絕對不需要真的做很多,除非是想要寫完整本書的詳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確保自己真的了解學習的內容,因此需要做的題目是簡單的一些、中等的一些、困難的一些,如果過程中那些地方不了解可以再多做一些,做題目是確保自己會了,是一種自我驗證的過程,而不是被老師要求一定要做完幾百題的過程。
並且,重要的是在每做完一個題目之後,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如何做出來的,並且學會使用這個數學工具,常常有意識的學習會比沒有意識的學習還要來的快速,也必須注意學習的時候要保持正向的情緒,焦急只會讓學習的效率大大降低。
總之,這篇文章處理了兩種名詞,一種是「觀念」,一種是「題型」、「題目」,我提倡用「概念」以及「例子」、「練習」來取代原本的名詞,不要小看這微小的名詞變化,這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學習的態度也會因此改變,就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的學會數學,如果態度與方法是不對的,要學會數學就是很困難的事情。
首先,有一些補習班會說數學需要「觀念」,我不太喜歡他們這樣稱呼,因為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高中生對於「觀念」這個字有特別的憧憬,例如我們班就有人用「觀念」這個字來凸顯自己比較天才,而把那些苦讀的人當成是「沒有觀念的笨蛋」,其實「觀念」這個字本身並沒有這個意思,觀念這個字可能來自英文的idea,簡單來說就是呈現在意識底下的東西,照理來說,每個人都能夠有他自己的觀念,那麼為什麼這個字在台灣的補習界當中被神格化了呢?
這是因為那些強調觀念的人,會認為他們看事情的角度才是比較正確、比較精闢的,而那些遵循學校學習模式的人並沒有跳脫原本的觀點,而成為服從於學校體制的奴隸,強調觀念的補習班總是會想要強調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表面上說自己給出的是「觀念」,事實上無非是一些速解法,或者是把學校的那一套換成補習班風格的說法。
伴隨著「觀念」,另外一件詭譎的事情是那些補習班總是會說「題型」,我是反對題型的,因為題型所說的無非是把題目做分類,把題目分類以後學生就不是真正去寫那個題目而是認題型,題型無異於把題目背下來,但很多補習班會把題型當成是一種「觀念」,然後用這些觀念洗腦學生說會考高分,有觀念比較厲害,我覺得這種觀念與題型的洗禮無異於毒害學生思考的能力。
真正說來,與其說「觀念」不如說「概念(concept)」比較實在,首先,概念這個詞不會有自大與自滿,宣稱自己有觀念的人總是會把幾說的多麼與人不同,但是說自己有概念的人則是充滿謙遜,因為概念這個詞代表對於一個事物的了解,要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要花時間與精力,因此,能夠有好的概念就代表已經嘗試去真正了解學習的課題。
至於「題型」、「題目」這兩個用法我認為都是不恰當的,「題型」的不恰當我已經說過,「題目」的不恰當之處在於:有些人認為學好數學就是要做很多題目;另外一些人認為學數學完全不需要做題目,這兩種人都是錯的,曾經我發現前者是錯的,就不自覺的成為了後者,在大一下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學數學寫題目依然是重要的事情,原因是因為題目有另外兩個名稱,這兩個名稱大學數學課本都會常用,一個是例子(example);另外一個是練習(exercise),我們學數學不可能沒有例子或是沒有練習,如果數學老師在教數學的時候沒有舉例,學生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理論可以應用在哪裡,事實上,數學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就是這些例子的結果,沒有例子的數學就跟沒有實驗的科學一樣荒唐,也許可以舉這麼一個例子:一個學完國中理化的小孩,是不懂功與能的,這是因為國中在教學的時候只會教公式,而不會回歸經驗,我曾經覺得「功能定理」是廢話,我想很多國三生也這麼認為,因為我並沒有那種「功是能量轉移」的感覺,只是單單說兩個單位一樣的東西相等,我那個時候想這不是廢話不然是什麼。我能保證雖然我基測自然滿分,但是直到我高三畢業之後才突然了解「功能原理」是什麼,了解的契機是有一次我在丟板擦,當我發現我推越久,我就感覺到我身上某些東西轉移到板擦裡面使得他能夠往前飛,那一次我突然了解功能原理的感覺(英文叫做sense比較好),從此之後我就了解功與能了。
科學沒有回歸經驗不可能真的理解,就如同數學沒有例子也不可能理解。另外,在學習某個數學理論之後,練習也是必須的,這就是在練習應用的功力、使用數學工具的能力,一個打過電動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再怎麼厲害的人,玩一個新角色沒有練習過,下場通常是慘不忍睹,練習的次數不一定要多,而是每一次練習都要能夠好好珍惜,重要的是練習的質而不是量。
因此,數學題目絕對不需要真的做很多,除非是想要寫完整本書的詳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確保自己真的了解學習的內容,因此需要做的題目是簡單的一些、中等的一些、困難的一些,如果過程中那些地方不了解可以再多做一些,做題目是確保自己會了,是一種自我驗證的過程,而不是被老師要求一定要做完幾百題的過程。
並且,重要的是在每做完一個題目之後,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如何做出來的,並且學會使用這個數學工具,常常有意識的學習會比沒有意識的學習還要來的快速,也必須注意學習的時候要保持正向的情緒,焦急只會讓學習的效率大大降低。
總之,這篇文章處理了兩種名詞,一種是「觀念」,一種是「題型」、「題目」,我提倡用「概念」以及「例子」、「練習」來取代原本的名詞,不要小看這微小的名詞變化,這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學習的態度也會因此改變,就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的學會數學,如果態度與方法是不對的,要學會數學就是很困難的事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