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跳到主要內容

屏蔽效應 信任是紙糊的 第二章 無須避諱的九月



           時間真的很有趣,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對於時間觀念的失調。譬如說我們覺得一天很短,一個月就很長,可是當我們把一個月拆成30天來看的話,一個月的確過的很快,終於要邁向九月了。
九月
           開學典禮,在我眼中可以完全跳過,比較重要的是先認識同學,剛進入一個班級,當然對裡面的人不熟,所以交朋友都是隨機的,慢慢發展之後,才會知道這個人的個性怎樣,要怎麼相處,很剛好的我第一個認識的人就是鄭清,他第一天就代散文來學校,還真是大膽,怎麼可以對不認識的人亂秀作品呢?在我眼中,這絕對是一個壞習慣。他第一個題目就是「永恆的愛情」,他覺得愛情不可能是永恆的,他認為每一個人之間都有隔閡,像某些影集說兩個人的心之間毫無間隙是完全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張,要有交集是大不可能,所以永恆的機率很低很低,他認為:
「永恆因為時間很長所以拿來當成浪漫的欺騙,不可能存在」

           我十分想吐槽他,誰說不可能?一放學我就飛奔回家,打開筆記型電腦,插了電準備長期應戰,旁邊泡了一杯咖啡,

「誰說愛情不可能永恆,真正適合的人,原本是一個靈魂,分裂成兩個部分,所以兩個部分在一起的時候是同一人,永恆也有可能」

           他用即時通回應道:「聽你在嘴砲!愛情哪有像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這只是一個假設而已,你也是在做假設而已,你又沒有證據。」
「我當然有證據。」
           「什麼?」
           「未來的你」
           「你是在詛咒我?還是你可以預知未來?」
「不是啦!我是說,愛情本來就和時間成反比。」
「聽你在唬爛。」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問題在於『相信』,時間久了,兩個人就越來越遠了。」
「等等,現在有人密我。」
方翱之前跟我說,會用即時通跟我介紹一個人,好像是前幾志願的吧!雖然我前面說成績不是絕對的好,但是成績好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吧,所以我還是朝向同一個地方尋找。
「你想不想要認識新的女朋友?」方翱說著。
你有沒有在即時通上認識人的經驗呢?這種感覺跟正常認識完全不一樣,正常認識,你是認識這個人的「整體」,整體包含外貌、談吐、動作、習慣……,但是在即時通或者是網路認識人會完全不一樣,因為你在即時通上,你所見到的,只是他的「文字」而已,或者加上「頭圖」,如果他的頭圖放的是他自己的照片,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對於自己的外貌非常在意(不是自戀就是自卑),不過我也勸告一下,會在網路上流通的照片,都是經過修飾過的,修飾不一定是經過photoimpact或者是光影魔術手那種軟體。很多種修飾都是一個人利用拍照的角度,焦距,來隱藏住很多東西,例如:痘痘,所以說,千千萬萬不可以相信在網路上看到的照片。或者說,一個人透過數位轉換之後,就跟原本的人樣貌不一樣了,女生最漂亮的是眼睛,我不相信照片能夠把眼睛拍成怎樣。
所以我第一次跟那個人談話的時候,對於照片沒有任何渴求,只是純粹的問問看他的看法,我給她的是「過界浪漫」這首詩

過界浪漫


浪漫不再 自從理性籠罩

科學家 以一秒鐘打翻藝術
部下網絡 毀了所有詩集

只記得 秋風又起
蕭瑟是科學家所賦予的
浪漫的顏色
她看了一段時間,說:「雖然你這樣寫,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那種甜到膩的浪漫。」

我當下的反應,欣喜若狂,我的第一個想法,承認這個人跟「她」不一樣,這個人看得懂我的文章,這個人也許是可以聊天的對象,於是我們認識的九月初
「你的名字是……
「謝芬」
OK,明天聊」
她下線之後,我又跟鄭清聊天,應該是說,之前兩個視窗都開著,但是主力不同,我不是那種很會「多視窗」的人,有人可以開十個視窗令人佩服,有人則是開很多視窗,交很多的女朋友,充實的度過一個晚上。我用即時通的習慣是暑假的時候養成的,我喜歡用即時通和別人分享故事,很顯然的跟鄭清喜歡用即時通說教很不一樣。
鄭清:「我在想,什麼是信任?」
「那還用說」
「我不是說定義,我是說,到底怎樣的放手才叫做信任」
「恩我想想,這麼說好了」
我的老毛病就是我說不出結論的時候,我會舉出一個故事來幫助我思考:「如果一個人要借你錢,借出去的時候,還說:『我很信任你喔!不要多拿錢』,那麼這種是信任嗎?這種不是信任嗎?」
「這是信任」
「那如果真的信任的話,那麼為何還要特別強調這一句話?」
「那不是信任」
「如果不完全信任,那麼為什麼要讓你自己拿錢。」

我所拋出的矛盾應該讓鄭清手足無措吧!在我的思考中,我認為人活著是由無數的的矛盾所構成的,很多時候應該做的事情當中,做哪一件事情都會損失很大,找不到最佳解,說實在的,之前

之前那場戀愛或許是這個樣子吧!虧我還把他稱作戀愛。

           我說:「也許信任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信任當中摻雜著不信任。」
           「你這樣有說跟沒有說是完全一樣的。」
「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觀點,有人把小說中的人物分成『圓型人物』、『扁型人物』兩種。」
「有是有。」
「如果你想要把一個觀念濃縮在一句話當中,恐怕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要把矛盾的每一個面向都寫出來的,因為真理如果不能直接寫的話,就必須用四面八方的燈光將他投射出來,我認為是這樣,所以才需要用小說的形式。」
「所以你是要我寫一篇小說囉?」
「隨便你,我不管」
「那你覺得剛剛那個說話的人,到底有沒有信任呢?」
「好問題,反過來問我了。」
「對」
「所以我們應該先定義清楚信任是什麼,再說」
「好陰險的轉換話題,先下了88
88

1255分,該睡了吧!我看著時鐘,怎麼有一種特殊的印象,1255分有怎樣嗎?應該是沒有吧,我不穩定的想著。我開啟bt程式,抓動畫,先說一聲抱歉,小的非常喜歡看動畫,雖然道歉的原因我也不清楚。


對了,最近看了空之境界劇場版,有一集叫做「矛盾螺旋」,兩個多小時,看完了以後我十分的興奮,獵奇和華麗,兩個本身就是應該配在一起,真是讓人感動,所以為了紀念,我把以下的段落命名為「即時通螺旋」,主旨就是說明九月間,不斷的與謝芬和鄭清對話的過程,不過要我說實話的話,我寫的十分粗糙,不,是非常粗糙,粗糙到根本只是一個敷衍而已。沒錯,生活這麼無聊,怎麼有辦法把他變精彩嗎?難道要有人失蹤、有人被殺、有人被偷、有人劈腿才像話嗎?
把即時通的重點結合起來,我跟謝芬說的話完全沒有重點

我:「在嗎?」
謝:「在。」
我「88
謝「881

我跟鄭清講的話確實是比較重了,但這並不表示我是沙文主義者,只是聊到的問題比較嚴重罷了,自從鄭清跟我說要寫「屏蔽效應1-信任是紙糊的」之後,我就被迫每天要跟他討論「信任的問題」,信任的前提是不是要在「不知道對方未來行動的情況下」才可以成立,如果剛開始都知道對方會做什麼的話,這就不是信任了,所以
「信任必須包含未知性」
藉由這句話,又導向了另一句話,
「人心的猜測極為複雜」
我們兩個都很滿意這一句話,作為某一次的結束。

我:「早」
謝:「早」
我「88
謝「bye

鄭清跟我說:「你知道我最根本會想問『信任』的意義是什麼的原因是為什麼嗎?」
「不知道」
「其實這只是源自於一個概念而已,有的時候我會想,用即時通的時候,對方沒有『忙碌中』、『閒置』,而是在線上,我對他問好的時候,他沒有回應,我就會猜測……
「恩?」
「我就會猜測,該不會是他根本不想理我,所以才故意不回應我的。」
「喔」
「你覺得呢?還是這個只是我自己一個人在想而已,你會怕嗎?」
「當然會阿」
「但是,當我在猜測的時候,過了十幾分鐘,對方都會回應。」
「所以我在密他的時候,我都會講一些他會有反應的話。」
「所以不是只有我在想囉。」
「曾經有一次,我要寫一篇短篇小說,好像是叫做驚夢吧!我想要用即時通紀錄的方式呈現,我跟某人調紀錄,起先他不回我,之後我說要請他吃晚餐,他就馬上把紀錄調出來了。」
「恩」
「然後我在想,該不會是他只重視這種利益這種東西才會幫朋友忙吧?之後我向本人求證,他說原本是要晚一點調紀錄的,我講了這句話後,他太開心,以致於提早幫我拿取記錄。如果他沒有說的話,我自己下的結論很有可能就會變成我對他的印象。」
「我會參考,把他寫進小說裡的,謝謝。」


我:「早安」
謝:「晚」
我:「有空嗎?」
我「88
謝「bye

我必須提到我跟謝芬第一次去吃飯的過程,那是我認識她兩個禮拜後的事情。我跟她約好在某個地方見面,她比我早到一點(雖然我不知道一點是多久),我是在很遠的地方觀察她本人的。我對於這種沒見過面的人相會這種事,都是很容易感覺想吐的,不是說對方不好,而是我必須將原本見到的「文字+頭圖」形體轉換成一個真人,這種取代模式我非常的不習慣,為了遏止我心中的不協調,我好幾次都想要掉頭,但我還是忍住赴約了。
當對於一個人的印象從狹窄的即時通,爆炸成面對面的感受,就如同長期被囚禁在狹窄暗室的人,突然看到夏天的台灣的太陽,頭會非常非常暈,我就是如此。不過讓我慶幸的是:她不是捲髮,這樣就好,其他的我不是這麼在意,至於面容的話,如果這一篇有CG(插圖)的話,你一定會看到,不能說很好看就是了,是非常好看。
突然想到一件事,幾乎是全部的動畫,男生女生第一次見面,故事都會用類似幻燈片的方式閃過去,然後留下美好的回憶,十分老掉,難道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用了嗎?

接著又是與鄭清的談話,問題回到了原點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螺旋?
他問:「真的有永恆的信任嗎?」
「你都寫了巴別塔的故事還不知道嗎?」
「那只是個猜測而已,你看看你之前說的」
「啥」
「同一個靈魂那個」
原來他還記得喔!還以為他早就忘記了,我說:
「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那這不是矛盾嗎?你說是同一個靈魂」
「同一個靈魂也會分歧,一個人的想法不會只有一個」
在寫下這一段話的瞬間,我不清楚我是本來就這樣認為還是我在硬坳,這一回合我放棄,算是他贏了吧,鄭清說: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合適的情人,是能夠解決信任問題的人」
「那就這樣說好了」

又閃過「她」的記憶,為何會如此縈繞呢?如果是根據一些自以為是的愛情小說家,他們會說:「這是因為你還想念。」我打算無視這種說法,記憶中,情人跟仇人似乎是擺在同一個地方,時間很有可能將這兩個扭轉過來,就像當你持續的恨一個人,恨意一久,很容易忘記「為什麼而恨」,你已經習慣了恨的生活,所以你不能沒有她,忘記要恨之後,就會是愛了,至少我這麼認為。不過,沒有理由的厭惡是不會改變的,就像我厭惡那一段……,可笑的誤解,似乎還在耳朵旁被罵的聲響加上事後道歉的聲響,讓我完全厭惡。
所以,你還會不原諒我的「斷絕聯繫」嗎?你們應該會認同我吧!就像做菜做成一桶餿水,還會有人想吃嗎?任何人都會想要倒掉,而且期望:永遠不要回來,這就是「恰似一江餿水向東流」嗎?所以我絕對沒有外遇,很好笑的是很多人把斷絕聯繫想成外遇,根本完全不一樣。對了,這個可以當成鄭清寫作用的題材呢!

我跟鄭清把小說的主題句決定好了

「人心的猜測極為複雜,答案卻是意外的簡單」

這不就是「信任是紙糊的」最好的證據嗎?不理人的猜測、外遇的猜測,都是象徵著這個事情。鄭清很開心的把這句話當成副標題,我也相當的滿意。


螺旋結束,九月的學校生活與螺旋毫不相關,九月是「拚鬥的月份」,每個人都努力想爭第一名,我曾經也想爭,算了,故「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種事情暫請別提了。同學們相處良好,班上沒有人被孤立,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吧!所以,「她」的事情在八月結束,鄭清的小說題目九月訂好了、九月交到了新的女朋友,一切的事情都完結了,大家手牽手一起邁向十月一日,星期三吧!

大家有把紙戳破的經驗嗎?小時候玩過戳戳樂吧!戳戳樂其實不只有用手指戳的方法喔!可以先泡濕,在用手推一下,軟掉的紙更容易破吧!或者可以用火把整個戳戳樂都燒掉,這樣紙也破了。很可愛的,信任也如同戳戳樂一樣易破,一個人不管怎麼相信別人,只要有幾個人說謊,信心很快就會動搖,我說:人是不是很脆弱呢?到底有誰能有「向全東京的人挑戰」(取自空境)的勇氣?現在輕小說界有滿多作品喜歡討論到死亡的問題:「殺人有罪嗎?」有嗎?你說!
如果有一個人堅決想要自殺,你幫她自殺,你有罪嗎?如果有一個人活著更痛苦,你殺了他,你真的有罪嗎?如果你不殺了他,他就會殺掉你的親人,你會殺嗎?一個人沒有權力決定自己要活著或死亡嗎,如果有,那選擇自殺也是他的權力?如果有宗教要殺了異教徒,這種殺人為什麼不是罪?國家因為意識形態戰爭,勝利還大肆慶祝,這種殺人不是罪嗎?一個科學家想要用核武讓全世界消失,大家一定會更痛苦嗎?或者是,這是解脫?

所以我們到底相信什麼?我們理解了什麼?似乎只如同紙一樣的單薄,可笑,絕對可笑的一戳就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TAAZE送二手書注意事項!!

網路上可能只有少數的網頁有在介紹TAAZE讀冊二手書上架的注意事項, 大多都是說怎麼送書而已,但是筆者在最近送出了兩批二手書之後發現有一些送二手書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也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以後想要在TAAZE賣二手書的廣大讀者們XD 注意事項一 所有要送過去的書都要有被丟棄的打算。 在二手書待售條款的第十一條: 十一、二手書退回費用: 1.二手書退回費用包含運費與退回手續費, 運費以每本新台幣20元計算;二手書原書籍定價(版權頁定價)之5%為退回手續費 。上述兩項費用加總未滿新台幣100元者,以新台幣100元計。除下列第2點描述之特殊情況,退回費用採貨到付款。 每一次送過去的書裡面,只要冊封有一些凹損,由TAAZE判定他們覺得不能賣的時候,就會直接說要把這些書下架,如果想要把這些書退回的話,就會收到鉅額的手續費和運費XDD,筆者第一次就被這個手續費驚訝到。 因此,要在TAAZE賣二手書請做好書被丟棄的準備,也就是就算書沒有被驗過也不要他們退回來的打算,不然在書賣出去之前就會賠上不少。 注意事項二 在賣之前請先試著在其他網路拍賣平台(露天、蝦皮等)試著賣賣看一段時間  在二手書待售條款的第七條: 七、代售手續費(佣金)與賣家銷售所得: 賣家銷售所得之計算方式: 賣家自訂售價扣除代售手續費(佣金,採四捨五入) 之餘額為賣家銷售所得。 代售手續費(佣金)為賣家自訂售價之35% 。與讀冊生活另行議定代售手續費(佣金)之賣家不在此限。以賣家自訂售價新台幣110元為例,110元x35%四捨五入後,新台幣39元為代售手續費(佣金),110-39=新台幣71元為賣家銷售所得。  二手書能夠賣的錢裡面有35%的部分會被抽成。我是可以理解TAAZE的工作人員辛苦的處理很多二手書,要確認書況並且把這些書跟販賣書的連結整合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35%其實真的很高,露天的手續費大是1.5%,35%是1.5%的23.3倍。 追根究柢而言,可能因為二手書的買賣還算是一個寡占的生意,有名的二手書店包含茉莉、華新、書寶,以及網路二手書店TAAZE,在收購二手書還有賣出去的價格間都有極高的抽成。在二手書的買賣市場當中我們缺乏了一個不經由他人經手的自由市場,我們每一次想要賣二手書都被其他公司撥了一層皮。 ...

N1-關於學習漢字的讀音

「 根拠 」是什麼?一般人看到這個詞的念法大概會直接聯想到它念作「ㄍㄣ ㄐㄩˋ」,但是日文學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會開始知道這不是念作「ㄍㄣ ㄐㄩˋ」,而是「こん きょ」。 對於母語是華語的我們來說,看到 「 根拠 」就會想到它念作根據,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大概跟「 根據 」有關,這樣學習雖然可以讓我們很快的認識「 根拠 」,但是卻也會讓我們很難真正學會「 根拠 」在日文的發音與意思。 我們藉由心理學當中的基模(schema)概念來解釋我們面對「 根拠 」的反應,首先,因為它長得跟「 根據 」實在是太像,我們會很容易把我們對於「 根據 」的認識直接套用在「 根拠 」上。這叫做基模同化(assimilation)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直接把「 根拠 」看成是「 根據 」,在這一瞬間,我們會以為我們學會了「 根拠 」,我們可能會想說...... 「阿!這就是根據嘛!我 學會 了」 於是我們在面對充滿漢字的日文文章的時候,為以為自己其實真的讀得懂這篇文章,因為面對的種種漢字自己好像都有看過,都是從自己認識的某些詞改過來的。 但是! 這其實是我們身為華語母語者的傲慢,因為......這樣我們根本就沒有學會「根拠」,我們連這個詞怎麼唸都不知道。不知道一個日文詞怎麼唸很嚴重嗎?如果不會念一個日文字,就代表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用這個日文字跟別人溝通。 想想,如果聽到別人說「こんきょとなるもの」你有沒有辦法根據這句話去切出原來前面兩個字就是「根拠」呢?如果只是把它當作「根據」,想必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以前在學日文的時候總是用華語的拼音來記漢字,但是這麼下來就會變得日文聽跟說都無法進步。有一次,我聽到有人說兩個字「こくはく」我想了很久,覺得這個字很熟悉但是都不知道意思,之後一查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告白」!因為我一直把它當作ㄍㄠˋ ㄅㄞˊ,所以就算看了這個字十幾次還是學不清楚它的發音!! 在基模的理論裡面,由於人是透過基模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如果我們的基模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學的東西,就會直接忽視它,因此自己無論看到了幾次 告(こく)白(はく),都忽略了它的發音,腦袋裡面一直重播ㄍㄠˋ ㄅㄞˊ,以至於最後這個字的發音都不會唸。 因此,其實對於會華語的我們來說,要學會漢字的發音其實是很困難而不是簡單的,困難的點在於我們在面對這些漢字的時候,我們需要抑制(in...

否證論與假設檢定

「為什麼我們在學統計學的時候一定要用假設檢定,正面支持不好嗎?」 這個問題我雖然聽過各式各樣的說法,但總是覺得搔不到癢處,要嘛是因為我之前沒有辦法真正了解,要嘛就是因為跟我說的人也沒有真正的說出到底為什麼要假設檢定。我們會想要問:「幹嘛拐一個彎要用假設檢定,我能不能只要找個證據來支持原本的假設就好了。」 在假設檢定當中,我們總是要假設一個虛無假設H0,然後再想盡辦法說他有多麼不可能發生,當我們所抽樣的結果與這個虛無假設非常不一致時--如果是來自H0也是非常不可能的極端狀況,我們就很有理由可以說H0是錯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說對立於H0的假設(簡稱對立假說)是對的。 接著我們就會想問:到底為什麼不能說對立假說是對的?我們明明都已經說H1是錯的,為什麼我們不能進一步說另一個假設H1會是對的呢? 這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直到我學了Popper的否證論之後才明白到底為什麼不能說另外一個假設是對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從來沒有辦法檢證一個普遍命題! 他舉了一個例子:世界上有很多物體,我們可以有非常多不相容的科學理論(也就是不可能全部都是對的): 理論一:只有第1號物體滿足牛頓定律 理論二:只有第1、2號物體滿足牛頓定律 理論三:只有第1、2、3號物體滿足牛頓定律 …… 當我們發現1號物體題卻滿足牛頓定律時,我們能夠說他支持理論一嗎?仔細想一想不行,因為如果我們說他支持理論一的話,那其實他也會支持理論二,也會支持理論三……所以到頭來他根本就不能支持任何一個理論。但是事實上只要我發現地2號物體不滿足牛頓定律的話,就可以馬上知道理論二是錯的!所以,我們發現了要否證一個理論是很簡單的,錯就是錯,不會有上述模稜兩可的情況發生。 這個例子跟假設檢定有什麼關聯呢?從這個例子我們看的出來我們沒有辦法支持一個假設,例如:如果我現在有一組身高的資料,我想要推論這資料是從平均身高μ (未知),我可以制定出好幾個假設: 假設一:平均身高μ=160公分 假設二:平均身高μ=160.1公分 假設三:平均身高μ=160.2公分 …… 當我發現我手頭上的資料身高平均數是161公分的時候,我有辦法支持這群樣本是來自於假設一還是假設二嗎?絕對沒有辦法!因此,我們勢必也要放棄使用證據來歸納出μ到底是多少的可能性。然而,我們可以如同Po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