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一個小嬰兒滿意的吸著手指,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對Freud來說,這是支持幼兒性慾的最好例證,從嬰兒滿意的樣子看來,吸手指滿足了孩子的某種欲望,如果這樣的慾望沒有被滿足或是縱慾,就會產生口腔期性格,以及更容易在未來暴飲暴食以及菸癮,而事實上Freud想必也是用這個概念來解釋他的菸癮。
也許是在行為學派革命之後,心理學流行了一股批評精神分析的風潮,主要是兩個部分:過於主觀、不可否證,而事實上這兩個批評在我看來都是對於精神分析無害的,然而這一次我們來處理的是針對精神分析「不可否證」的宣稱,以及我們到底該不該相信精神分析理論。
Freud曾經說過之所以人們會這麼排斥他的理論,是因為對於「幼兒性慾」這個概念的阻抗,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認為正是因為Freud談的是無稽之談,所以他才會這麼說。並且由於不同意Freud的理論,從來都不會想站在他的立場說話,以至於非常容易被一些對他理論不致命的批評所說服,而從來都沒有試著站在Freud的角度來想,事實上這種偏見是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Conformation bias),導致了在哲學上的「稻草人謬誤」(straw man):弱化的Freud的論證,並且將之打垮,隨後便宣稱自己的勝利。
然而,在我所接觸過的精神動力學者當中,可能是基於精神分析學在學術界被長時間壓迫,並且無力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行為學派、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風潮,他們緊緊抓著精神分析是一個「現象學的」理論,而不會再讓精神分析學理論出現在科學心理學的課本之中,若有出現也僅僅是將之視為先人的遺物而已。
另一方面,類似時期的心理學家Piaget則被發展心理學樹立為科學心理學的典範,他的理論也被大量修正,然而他與Freud不同的是:他並沒有被批評太「主觀」,儘管仔細想想它的理論內容宣稱的是「主觀」而不是「客觀」、可觀察的。更重要的相異之處是:科學心理學家們想的是「修正」Piaget的理論,而卻想要「推翻」Freud的理論。
你們可能會說Piaget的發展理論比Freud的發展理論有道理的多,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可以看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嬰兒吸吮物品。Piaget怎麼說呢?他認為嬰兒會不斷吸吮物品是一個「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可能是因為想要能夠控制行為,或者是原本意外地做出了一個新奇反應,嬰兒有興趣想要重複這個反應所以會循環反應。
Freud和Piaget對於吸吮的理論誰比較正確呢?你可能會覺得Piaget比較正確,而向Freud訴諸於幼兒性慾是多此一舉,事實上我曾經聽過有老師就是抱持著這樣的觀點。然而如果能夠仔細比較兩個說法,就會發現Piaget在嬰兒「為什麼」要吸吮物品,也就是「動機」上並沒有特別說什麼,他說嬰兒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可能是因為「新奇」或是「想控制」,接著就沒有再說下去。
但是如果我們更深一步問呢?孩子想控制自己的行為難道不是一種「控制慾」嗎?這又與Freud強調肛門期孩子想要自主控制自己的大便背後的控制慾有什麼差別,是毫無差別的。說孩子是因為「新奇」而想要繼續做下去無法解釋「為什麼」孩子要吸吮,Piaget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反射」(reflex),然而這真的能夠稱為是一個反射嗎?
反射需要滿足什麼條件?也許我們(鬆散的)可以接受在接受某個固定刺激會造成固定反應可以被稱為反射,但是我們想想吸吮的例子,這有嚴格到這是一種反射嗎,只能夠稱得上是一種制約(conditioning)?
我們可以繼續去想這是一種制約的話是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還是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這可以被嬰兒是主動吸吮與被動吸吮決定,如果我們有理由說嬰兒是「主動」吸吮的,就能夠證明吸吮動作背後有一種「慾望」獎賞吸吮的動作,這樣就與Freud的理論相去不遠了。
如何說明嬰兒是受到獎賞因而吸吮的?我想Freud使用「會咬指甲的人」進行類比式恰當的,我是一個長期咬指甲的人,咬指甲之前我有時候會察覺到「想咬指甲」,有時候在查覺到之前就已經咬下去了。這已經非常明確的說明咬指甲背後是有慾望的。
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想佛洛伊德「幼兒性慾」的大膽宣稱是否能夠成立?當我更深入去覺察我想咬的慾望,背後有一種類似「癢」的感受。你們曾否感覺過身體哪邊癢癢的,會想要用手去抓,想要指甲的感受就類似這種「癢」。
這種「癢」如果可以再深入探討下去,也就可以尋找是否有被佛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libido)性慾能量的神經基礎,然而這卻不是我們在這一篇要探討的東西,我們在這邊只要說明嬰兒吸吮的背後是有慾望的,而不只是中性的反射,因為後者是說不通的。
這樣的假說在現代是可以檢驗的,包括使用認知心理學或者神經心理學的方式,都可以驗證嬰兒背後是否具有慾望,並且證實這種慾望的背後是否為幸慾。Freud的理論並非本質上不可否證的,而是因為那時候的技術不夠發達而無法做出相對應的實驗;就像兩百多年前由於看不見原子,多數人都懷疑道爾吞的原子說一樣,隨著技巧技術的進步,那些困難不再,問題在於是否有人有膽量將幼兒性慾的理論重新放在認知神經科學中檢視。
我們之所以如此排斥Freud的理論,到底有多少是因為他所說的「阻抗」?我們對於他的懷疑總是「苛責」而對於其他心理學家則僅僅是「修正」,這是否真的起因於阻抗?而從吸吮的例子看來,Freud在動機的解釋上贏了Piaget的理論,然而發展心理學卻選擇Piaget而避談佛洛伊德,這要嘛是因為佛洛伊德的理論是錯的亦或是他的理論是難以置信的真實。
也許是在行為學派革命之後,心理學流行了一股批評精神分析的風潮,主要是兩個部分:過於主觀、不可否證,而事實上這兩個批評在我看來都是對於精神分析無害的,然而這一次我們來處理的是針對精神分析「不可否證」的宣稱,以及我們到底該不該相信精神分析理論。
Freud曾經說過之所以人們會這麼排斥他的理論,是因為對於「幼兒性慾」這個概念的阻抗,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認為正是因為Freud談的是無稽之談,所以他才會這麼說。並且由於不同意Freud的理論,從來都不會想站在他的立場說話,以至於非常容易被一些對他理論不致命的批評所說服,而從來都沒有試著站在Freud的角度來想,事實上這種偏見是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Conformation bias),導致了在哲學上的「稻草人謬誤」(straw man):弱化的Freud的論證,並且將之打垮,隨後便宣稱自己的勝利。
然而,在我所接觸過的精神動力學者當中,可能是基於精神分析學在學術界被長時間壓迫,並且無力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行為學派、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風潮,他們緊緊抓著精神分析是一個「現象學的」理論,而不會再讓精神分析學理論出現在科學心理學的課本之中,若有出現也僅僅是將之視為先人的遺物而已。
另一方面,類似時期的心理學家Piaget則被發展心理學樹立為科學心理學的典範,他的理論也被大量修正,然而他與Freud不同的是:他並沒有被批評太「主觀」,儘管仔細想想它的理論內容宣稱的是「主觀」而不是「客觀」、可觀察的。更重要的相異之處是:科學心理學家們想的是「修正」Piaget的理論,而卻想要「推翻」Freud的理論。
你們可能會說Piaget的發展理論比Freud的發展理論有道理的多,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可以看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嬰兒吸吮物品。Piaget怎麼說呢?他認為嬰兒會不斷吸吮物品是一個「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可能是因為想要能夠控制行為,或者是原本意外地做出了一個新奇反應,嬰兒有興趣想要重複這個反應所以會循環反應。
Freud和Piaget對於吸吮的理論誰比較正確呢?你可能會覺得Piaget比較正確,而向Freud訴諸於幼兒性慾是多此一舉,事實上我曾經聽過有老師就是抱持著這樣的觀點。然而如果能夠仔細比較兩個說法,就會發現Piaget在嬰兒「為什麼」要吸吮物品,也就是「動機」上並沒有特別說什麼,他說嬰兒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可能是因為「新奇」或是「想控制」,接著就沒有再說下去。
但是如果我們更深一步問呢?孩子想控制自己的行為難道不是一種「控制慾」嗎?這又與Freud強調肛門期孩子想要自主控制自己的大便背後的控制慾有什麼差別,是毫無差別的。說孩子是因為「新奇」而想要繼續做下去無法解釋「為什麼」孩子要吸吮,Piaget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反射」(reflex),然而這真的能夠稱為是一個反射嗎?
反射需要滿足什麼條件?也許我們(鬆散的)可以接受在接受某個固定刺激會造成固定反應可以被稱為反射,但是我們想想吸吮的例子,這有嚴格到這是一種反射嗎,只能夠稱得上是一種制約(conditioning)?
我們可以繼續去想這是一種制約的話是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還是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這可以被嬰兒是主動吸吮與被動吸吮決定,如果我們有理由說嬰兒是「主動」吸吮的,就能夠證明吸吮動作背後有一種「慾望」獎賞吸吮的動作,這樣就與Freud的理論相去不遠了。
如何說明嬰兒是受到獎賞因而吸吮的?我想Freud使用「會咬指甲的人」進行類比式恰當的,我是一個長期咬指甲的人,咬指甲之前我有時候會察覺到「想咬指甲」,有時候在查覺到之前就已經咬下去了。這已經非常明確的說明咬指甲背後是有慾望的。
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想佛洛伊德「幼兒性慾」的大膽宣稱是否能夠成立?當我更深入去覺察我想咬的慾望,背後有一種類似「癢」的感受。你們曾否感覺過身體哪邊癢癢的,會想要用手去抓,想要指甲的感受就類似這種「癢」。
這種「癢」如果可以再深入探討下去,也就可以尋找是否有被佛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libido)性慾能量的神經基礎,然而這卻不是我們在這一篇要探討的東西,我們在這邊只要說明嬰兒吸吮的背後是有慾望的,而不只是中性的反射,因為後者是說不通的。
這樣的假說在現代是可以檢驗的,包括使用認知心理學或者神經心理學的方式,都可以驗證嬰兒背後是否具有慾望,並且證實這種慾望的背後是否為幸慾。Freud的理論並非本質上不可否證的,而是因為那時候的技術不夠發達而無法做出相對應的實驗;就像兩百多年前由於看不見原子,多數人都懷疑道爾吞的原子說一樣,隨著技巧技術的進步,那些困難不再,問題在於是否有人有膽量將幼兒性慾的理論重新放在認知神經科學中檢視。
我們之所以如此排斥Freud的理論,到底有多少是因為他所說的「阻抗」?我們對於他的懷疑總是「苛責」而對於其他心理學家則僅僅是「修正」,這是否真的起因於阻抗?而從吸吮的例子看來,Freud在動機的解釋上贏了Piaget的理論,然而發展心理學卻選擇Piaget而避談佛洛伊德,這要嘛是因為佛洛伊德的理論是錯的亦或是他的理論是難以置信的真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