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吸吮的兩種不同理論—從Freud或Piaget看吸吮

如果你看到一個小嬰兒滿意的吸著手指,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對Freud來說,這是支持幼兒性慾的最好例證,從嬰兒滿意的樣子看來,吸手指滿足了孩子的某種欲望,如果這樣的慾望沒有被滿足或是縱慾,就會產生口腔期性格,以及更容易在未來暴飲暴食以及菸癮,而事實上Freud想必也是用這個概念來解釋他的菸癮。

也許是在行為學派革命之後,心理學流行了一股批評精神分析的風潮,主要是兩個部分:過於主觀、不可否證,而事實上這兩個批評在我看來都是對於精神分析無害的,然而這一次我們來處理的是針對精神分析「不可否證」的宣稱,以及我們到底該不該相信精神分析理論。

Freud曾經說過之所以人們會這麼排斥他的理論,是因為對於「幼兒性慾」這個概念的阻抗,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認為正是因為Freud談的是無稽之談,所以他才會這麼說。並且由於不同意Freud的理論,從來都不會想站在他的立場說話,以至於非常容易被一些對他理論不致命的批評所說服,而從來都沒有試著站在Freud的角度來想,事實上這種偏見是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Conformation bias),導致了在哲學上的「稻草人謬誤」(straw man):弱化的Freud的論證,並且將之打垮,隨後便宣稱自己的勝利。

然而,在我所接觸過的精神動力學者當中,可能是基於精神分析學在學術界被長時間壓迫,並且無力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行為學派、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風潮,他們緊緊抓著精神分析是一個「現象學的」理論,而不會再讓精神分析學理論出現在科學心理學的課本之中,若有出現也僅僅是將之視為先人的遺物而已。

另一方面,類似時期的心理學家Piaget則被發展心理學樹立為科學心理學的典範,他的理論也被大量修正,然而他與Freud不同的是:他並沒有被批評太「主觀」,儘管仔細想想它的理論內容宣稱的是「主觀」而不是「客觀」、可觀察的。更重要的相異之處是:科學心理學家們想的是「修正」Piaget的理論,而卻想要「推翻」Freud的理論。

你們可能會說Piaget的發展理論比Freud的發展理論有道理的多,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可以看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嬰兒吸吮物品。Piaget怎麼說呢?他認為嬰兒會不斷吸吮物品是一個「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可能是因為想要能夠控制行為,或者是原本意外地做出了一個新奇反應,嬰兒有興趣想要重複這個反應所以會循環反應。

Freud和Piaget對於吸吮的理論誰比較正確呢?你可能會覺得Piaget比較正確,而向Freud訴諸於幼兒性慾是多此一舉,事實上我曾經聽過有老師就是抱持著這樣的觀點。然而如果能夠仔細比較兩個說法,就會發現Piaget在嬰兒「為什麼」要吸吮物品,也就是「動機」上並沒有特別說什麼,他說嬰兒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可能是因為「新奇」或是「想控制」,接著就沒有再說下去。

但是如果我們更深一步問呢?孩子想控制自己的行為難道不是一種「控制慾」嗎?這又與Freud強調肛門期孩子想要自主控制自己的大便背後的控制慾有什麼差別,是毫無差別的。說孩子是因為「新奇」而想要繼續做下去無法解釋「為什麼」孩子要吸吮,Piaget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反射」(reflex),然而這真的能夠稱為是一個反射嗎?

反射需要滿足什麼條件?也許我們(鬆散的)可以接受在接受某個固定刺激會造成固定反應可以被稱為反射,但是我們想想吸吮的例子,這有嚴格到這是一種反射嗎,只能夠稱得上是一種制約(conditioning)?

我們可以繼續去想這是一種制約的話是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還是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這可以被嬰兒是主動吸吮與被動吸吮決定,如果我們有理由說嬰兒是「主動」吸吮的,就能夠證明吸吮動作背後有一種「慾望」獎賞吸吮的動作,這樣就與Freud的理論相去不遠了。

如何說明嬰兒是受到獎賞因而吸吮的?我想Freud使用「會咬指甲的人」進行類比式恰當的,我是一個長期咬指甲的人,咬指甲之前我有時候會察覺到「想咬指甲」,有時候在查覺到之前就已經咬下去了。這已經非常明確的說明咬指甲背後是有慾望的。

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想佛洛伊德「幼兒性慾」的大膽宣稱是否能夠成立?當我更深入去覺察我想咬的慾望,背後有一種類似「癢」的感受。你們曾否感覺過身體哪邊癢癢的,會想要用手去抓,想要指甲的感受就類似這種「癢」。

這種「癢」如果可以再深入探討下去,也就可以尋找是否有被佛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libido)性慾能量的神經基礎,然而這卻不是我們在這一篇要探討的東西,我們在這邊只要說明嬰兒吸吮的背後是有慾望的,而不只是中性的反射,因為後者是說不通的。

這樣的假說在現代是可以檢驗的,包括使用認知心理學或者神經心理學的方式,都可以驗證嬰兒背後是否具有慾望,並且證實這種慾望的背後是否為幸慾。Freud的理論並非本質上不可否證的,而是因為那時候的技術不夠發達而無法做出相對應的實驗;就像兩百多年前由於看不見原子,多數人都懷疑道爾吞的原子說一樣,隨著技巧技術的進步,那些困難不再,問題在於是否有人有膽量將幼兒性慾的理論重新放在認知神經科學中檢視。

我們之所以如此排斥Freud的理論,到底有多少是因為他所說的「阻抗」?我們對於他的懷疑總是「苛責」而對於其他心理學家則僅僅是「修正」,這是否真的起因於阻抗?而從吸吮的例子看來,Freud在動機的解釋上贏了Piaget的理論,然而發展心理學卻選擇Piaget而避談佛洛伊德,這要嘛是因為佛洛伊德的理論是錯的亦或是他的理論是難以置信的真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TAAZE送二手書注意事項!!

網路上可能只有少數的網頁有在介紹TAAZE讀冊二手書上架的注意事項, 大多都是說怎麼送書而已,但是筆者在最近送出了兩批二手書之後發現有一些送二手書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也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以後想要在TAAZE賣二手書的廣大讀者們XD 注意事項一 所有要送過去的書都要有被丟棄的打算。 在二手書待售條款的第十一條: 十一、二手書退回費用: 1.二手書退回費用包含運費與退回手續費, 運費以每本新台幣20元計算;二手書原書籍定價(版權頁定價)之5%為退回手續費 。上述兩項費用加總未滿新台幣100元者,以新台幣100元計。除下列第2點描述之特殊情況,退回費用採貨到付款。 每一次送過去的書裡面,只要冊封有一些凹損,由TAAZE判定他們覺得不能賣的時候,就會直接說要把這些書下架,如果想要把這些書退回的話,就會收到鉅額的手續費和運費XDD,筆者第一次就被這個手續費驚訝到。 因此,要在TAAZE賣二手書請做好書被丟棄的準備,也就是就算書沒有被驗過也不要他們退回來的打算,不然在書賣出去之前就會賠上不少。 注意事項二 在賣之前請先試著在其他網路拍賣平台(露天、蝦皮等)試著賣賣看一段時間  在二手書待售條款的第七條: 七、代售手續費(佣金)與賣家銷售所得: 賣家銷售所得之計算方式: 賣家自訂售價扣除代售手續費(佣金,採四捨五入) 之餘額為賣家銷售所得。 代售手續費(佣金)為賣家自訂售價之35% 。與讀冊生活另行議定代售手續費(佣金)之賣家不在此限。以賣家自訂售價新台幣110元為例,110元x35%四捨五入後,新台幣39元為代售手續費(佣金),110-39=新台幣71元為賣家銷售所得。  二手書能夠賣的錢裡面有35%的部分會被抽成。我是可以理解TAAZE的工作人員辛苦的處理很多二手書,要確認書況並且把這些書跟販賣書的連結整合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35%其實真的很高,露天的手續費大是1.5%,35%是1.5%的23.3倍。 追根究柢而言,可能因為二手書的買賣還算是一個寡占的生意,有名的二手書店包含茉莉、華新、書寶,以及網路二手書店TAAZE,在收購二手書還有賣出去的價格間都有極高的抽成。在二手書的買賣市場當中我們缺乏了一個不經由他人經手的自由市場,我們每一次想要賣二手書都被其他公司撥了一層皮。 ...

傾城之戀與張愛玲的愛情觀

收錄在傾城之戀一書中收錄了張愛玲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傾城之戀,這個故事名稱乍聽之下好樣要寫什麼公主與王子之間的故事,而且,的確,如果光看整個故事表面,好像男主角與女主角有了幸福美滿的結局,舉例來說,張愛玲在文末如此道: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 看這樣的結尾會以為這個故事僅僅是諷刺這個世界上的愛情不會像這兩個人的愛情一樣美好;這個世界上的人不會像是這兩個人一樣真愛,這類的評論,然而,如果深層的看傾城之戀,就會發現張愛玲所要說的並不是這個樣子,在張愛玲的眼中,這樣的愛情稱不上是幸福也說不上是不幸,只能說得上是某種「巧合」的產物。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這一句話完全道出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傾城之戀」這四個字本來會讓人想到那種至高無上的愛情,這樣的愛情甚至值得犧牲一整座城來換取,典型對傾城之戀的的想像如下: 「女主角是一個城的公主,而男主角是平民,原本城裡的國王要將女主角嫁給某個王公貴族,然後這個女主角落跑了,於是就愛上了這個男主角,可能接下來國王一聲令下要殺了這個男主角,結果男主角就跟女主角私奔之類的。」 或許也可以想像各種歷史故事的面貌,例如:商紂王禹妲己、周幽王與褒姒,這也都是非常典型的「傾城之戀」,然而這樣的傾城之戀所說的都是:美好的愛情與江山之間的抉擇。 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完全不是這樣,這個故事只是:香港落陷了,因此男女主角結婚了,雖然這個與典型的傾城之戀都有「傾城」與「戀」,但是其中的意義分明就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在典型的例子之中,愛是目的,相對的,城的毀滅就成為了愛的工具;但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很難看出來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實質關係,比較像是一個巧合:城的毀滅剛好成為促成了愛情的工具。也難怪張愛玲後來會這麼說: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在這段文章中,張愛玲說的這個「也許」是毫無因果的,因為流蘇在歷史上並不是什麼大人物,不可能會直接造成城市毀滅,然而也正是這個「也許」讓我們了解張愛...

陳榮凱教授訪問及心得

1. 生涯人物的生涯發展歷程的理解陳述 成長期:對科學的想像 小時候想當太空人 原本住在台中,高中的時候因為聽說台北的人很厲害,於是來台北建中求學,於是與原本家庭的互動較少 求學過程中,發現台北人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厲害 探索期:定錨,立定數學志向 明白台灣沒有太空人,而且要去國外當太空人的夢想太遙遠 高中時期立志要當科學家,但是還沒有決定要念什麼 關鍵點:那個時候原本是念二類組的系,因為聽說第三類組的老師教得比較好所以轉去第三類組,後來發現自己對於生物要「背」的東西沒有興趣,最後又轉回二類組。並不是對所有生物都沒興趣,而是對死背的東西沒興趣。→尋求要理解的科學 明白科學最根本的部分就是數學,之後決定要當數學家,課業壓力也就突然降低了。 大學念台大數學系,畢業之後去美國留學,直攻博士 在國外研究台灣幾乎沒有人研究的「代數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