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跳到主要內容

屏蔽效應 信任是紙糊的 第零章 屏蔽效應



猜別人心中的想法過分的困難;知道答案才發現人心過分的簡單

在我心中,即時通絕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相較於電話、e-mail,即時通比電話省錢,比email迅速;無論多麼遙遠,我們都可以透過一個小小的框框,快速地互通訊息│粉碎時空的疆界,世界瞬間融為一體!尤其不可思議的是,它還可同時與多方通訊,這是傳統電話難以企及的,有些人甚至一次開了十幾個視窗,活像一個派對現場。

因為科技的綠故,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逐漸被「網路」所取代,生活變得虛無與急促,人際關係也變得複雜與速食。理論上,溝通的效率變高了,人們應該更親近才對,不過,事實上,現代人更疏離了,因為真實世界的你來我往,被虛擬的網路給架空,人與人之間隔著螢幕接觸與發展,親密感不見了,一個個陌生又無形的心靈屏蔽,把人們囚禁在遙遠的兩地,現代人更寂寞了…

「在嗎?」順帶「叮咚」我的是鄭清同學,他在我們班是最吵的人物之一,什麼都喜歡聊,放學後一個小時之內就上即時通,等看到有人在線上後就會開始講長篇大論,我個人並沒有排斥,不過當他聊了一個兩個小時之後,我也會累得不想回他。他還有寫散文的習慣,據說他寫散文是為了認識其他作家,算了,這不重要。他常常會用即時通散佈自己的作品,並一直向別人索取批評(不過不得不承認,我也有些類似),他的作品盡是描述一些生命悲哀的東西,有時還會發表自己的愛情觀,今天他又一如往常的來密我了。

「你知道嗎?」我當然不知道。
「我要寫一個長篇小說。」
「喔?」我回應。
「是一個關於信任的小說,我看到古代有一個通天塔的故事,我想寫下來。」
「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了?」
「不,我覺得,故事裡面有錯」
「錯在哪裡?」
「結尾不應該是『人們產生了不同語言』,而是『人們產生了語言』。」
「有差嗎?」我要回應必須不時把動畫視窗縮小,真是有些煩人,哎呀!剛剛似乎錯過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只好倒轉了。
「當然有差!語言本身就是有隔閡的東西!」瞬間切入哲學思辯讓我覺得辯論會持續很久,為了我的動畫生涯,我胡亂答應:
「恩!」
「這篇小說,我要命名為屏蔽效應。」我的腦中瞬間閃過電子軌域,不過不可能是那個,我問:
「那屏蔽是什麼?你說語言嗎?」
「或許是,不過沒有那麼狹隘。」
「你是說,人與這個世界有間隔?」
「或許吧!」
「你想太多了,很多東西我們都能確定阿!」
「那麼,一個最簡單的:你能確認我的表情?」
「這個是例外啦!」
「哪是!」
12:30分,我也不願爭執,我回應:「88!」
我突然想到,該不會他以為「下線純粹是因為不想理他」吧!所以下線之前,我又加了一句:「我真的想睡了!」

###巴別塔:
           這個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古文明時期,人類是被某種命運選中的族群,而脫離了原本動物應該演化的方式,人們不改變身體上的運動構造,而徹徹底底的重組了「大腦」。在人類的演化史上,人類跟黑猩猩間的基因結構非常相似,那為什麼最後人類這麼特別,人類這種在演化上鋌而走險的族群,受到太多命運的恩澤。
神讓人誕生了,人於是想接近神。
這一個簡單的邏輯,可以說是神忘記料想到的,神賜給人們好奇心,使得人是第一個會利用火的動物,可以用火來保護本身。當好奇心不斷擴展,人類看向天空,想要明瞭,是誰掌控著天空?
           人類的一生戲劇性的想要尋求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不知不覺就踏入了神的禁忌領域,神(或是神們)對位在某個平原上的人們表達訊息:天空,遙遠不可觸。
           無神論者讓社會瀰漫一種懷疑的氣氛,為了解答,人們合作建巴別塔。可能大家會想到101或者是杜拜塔,對於那個時代,蓋高塔的意義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那時候人們蓋高塔的原因,是為了問神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誰?
           不知道為什麼,神不回答,有可能他心中早有答案,或者是根本沒有答案,神不願回答,所以,當塔越蓋越高,也許就要直達雲端,神下令:人與人之間有語言。
           恐怖的是:即使人與人之間有相同的語言,但是人心中的聯繫已經被切斷,人類只能從文字中去揣度別人的想法,語言或文字,就如同一座很高很大的牆,把人們隔開了。
           自然而然,神解除了危機,巴別塔也蓋不成了,人們早已逝去,留下那一個空曠的廢墟,以及,無法解開的人與人之間的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TAAZE送二手書注意事項!!

網路上可能只有少數的網頁有在介紹TAAZE讀冊二手書上架的注意事項, 大多都是說怎麼送書而已,但是筆者在最近送出了兩批二手書之後發現有一些送二手書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也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以後想要在TAAZE賣二手書的廣大讀者們XD 注意事項一 所有要送過去的書都要有被丟棄的打算。 在二手書待售條款的第十一條: 十一、二手書退回費用: 1.二手書退回費用包含運費與退回手續費, 運費以每本新台幣20元計算;二手書原書籍定價(版權頁定價)之5%為退回手續費 。上述兩項費用加總未滿新台幣100元者,以新台幣100元計。除下列第2點描述之特殊情況,退回費用採貨到付款。 每一次送過去的書裡面,只要冊封有一些凹損,由TAAZE判定他們覺得不能賣的時候,就會直接說要把這些書下架,如果想要把這些書退回的話,就會收到鉅額的手續費和運費XDD,筆者第一次就被這個手續費驚訝到。 因此,要在TAAZE賣二手書請做好書被丟棄的準備,也就是就算書沒有被驗過也不要他們退回來的打算,不然在書賣出去之前就會賠上不少。 注意事項二 在賣之前請先試著在其他網路拍賣平台(露天、蝦皮等)試著賣賣看一段時間  在二手書待售條款的第七條: 七、代售手續費(佣金)與賣家銷售所得: 賣家銷售所得之計算方式: 賣家自訂售價扣除代售手續費(佣金,採四捨五入) 之餘額為賣家銷售所得。 代售手續費(佣金)為賣家自訂售價之35% 。與讀冊生活另行議定代售手續費(佣金)之賣家不在此限。以賣家自訂售價新台幣110元為例,110元x35%四捨五入後,新台幣39元為代售手續費(佣金),110-39=新台幣71元為賣家銷售所得。  二手書能夠賣的錢裡面有35%的部分會被抽成。我是可以理解TAAZE的工作人員辛苦的處理很多二手書,要確認書況並且把這些書跟販賣書的連結整合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35%其實真的很高,露天的手續費大是1.5%,35%是1.5%的23.3倍。 追根究柢而言,可能因為二手書的買賣還算是一個寡占的生意,有名的二手書店包含茉莉、華新、書寶,以及網路二手書店TAAZE,在收購二手書還有賣出去的價格間都有極高的抽成。在二手書的買賣市場當中我們缺乏了一個不經由他人經手的自由市場,我們每一次想要賣二手書都被其他公司撥了一層皮。 ...

N1-關於學習漢字的讀音

「 根拠 」是什麼?一般人看到這個詞的念法大概會直接聯想到它念作「ㄍㄣ ㄐㄩˋ」,但是日文學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會開始知道這不是念作「ㄍㄣ ㄐㄩˋ」,而是「こん きょ」。 對於母語是華語的我們來說,看到 「 根拠 」就會想到它念作根據,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大概跟「 根據 」有關,這樣學習雖然可以讓我們很快的認識「 根拠 」,但是卻也會讓我們很難真正學會「 根拠 」在日文的發音與意思。 我們藉由心理學當中的基模(schema)概念來解釋我們面對「 根拠 」的反應,首先,因為它長得跟「 根據 」實在是太像,我們會很容易把我們對於「 根據 」的認識直接套用在「 根拠 」上。這叫做基模同化(assimilation)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直接把「 根拠 」看成是「 根據 」,在這一瞬間,我們會以為我們學會了「 根拠 」,我們可能會想說...... 「阿!這就是根據嘛!我 學會 了」 於是我們在面對充滿漢字的日文文章的時候,為以為自己其實真的讀得懂這篇文章,因為面對的種種漢字自己好像都有看過,都是從自己認識的某些詞改過來的。 但是! 這其實是我們身為華語母語者的傲慢,因為......這樣我們根本就沒有學會「根拠」,我們連這個詞怎麼唸都不知道。不知道一個日文詞怎麼唸很嚴重嗎?如果不會念一個日文字,就代表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用這個日文字跟別人溝通。 想想,如果聽到別人說「こんきょとなるもの」你有沒有辦法根據這句話去切出原來前面兩個字就是「根拠」呢?如果只是把它當作「根據」,想必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以前在學日文的時候總是用華語的拼音來記漢字,但是這麼下來就會變得日文聽跟說都無法進步。有一次,我聽到有人說兩個字「こくはく」我想了很久,覺得這個字很熟悉但是都不知道意思,之後一查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告白」!因為我一直把它當作ㄍㄠˋ ㄅㄞˊ,所以就算看了這個字十幾次還是學不清楚它的發音!! 在基模的理論裡面,由於人是透過基模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如果我們的基模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學的東西,就會直接忽視它,因此自己無論看到了幾次 告(こく)白(はく),都忽略了它的發音,腦袋裡面一直重播ㄍㄠˋ ㄅㄞˊ,以至於最後這個字的發音都不會唸。 因此,其實對於會華語的我們來說,要學會漢字的發音其實是很困難而不是簡單的,困難的點在於我們在面對這些漢字的時候,我們需要抑制(in...

否證論與假設檢定

「為什麼我們在學統計學的時候一定要用假設檢定,正面支持不好嗎?」 這個問題我雖然聽過各式各樣的說法,但總是覺得搔不到癢處,要嘛是因為我之前沒有辦法真正了解,要嘛就是因為跟我說的人也沒有真正的說出到底為什麼要假設檢定。我們會想要問:「幹嘛拐一個彎要用假設檢定,我能不能只要找個證據來支持原本的假設就好了。」 在假設檢定當中,我們總是要假設一個虛無假設H0,然後再想盡辦法說他有多麼不可能發生,當我們所抽樣的結果與這個虛無假設非常不一致時--如果是來自H0也是非常不可能的極端狀況,我們就很有理由可以說H0是錯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說對立於H0的假設(簡稱對立假說)是對的。 接著我們就會想問:到底為什麼不能說對立假說是對的?我們明明都已經說H1是錯的,為什麼我們不能進一步說另一個假設H1會是對的呢? 這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直到我學了Popper的否證論之後才明白到底為什麼不能說另外一個假設是對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從來沒有辦法檢證一個普遍命題! 他舉了一個例子:世界上有很多物體,我們可以有非常多不相容的科學理論(也就是不可能全部都是對的): 理論一:只有第1號物體滿足牛頓定律 理論二:只有第1、2號物體滿足牛頓定律 理論三:只有第1、2、3號物體滿足牛頓定律 …… 當我們發現1號物體題卻滿足牛頓定律時,我們能夠說他支持理論一嗎?仔細想一想不行,因為如果我們說他支持理論一的話,那其實他也會支持理論二,也會支持理論三……所以到頭來他根本就不能支持任何一個理論。但是事實上只要我發現地2號物體不滿足牛頓定律的話,就可以馬上知道理論二是錯的!所以,我們發現了要否證一個理論是很簡單的,錯就是錯,不會有上述模稜兩可的情況發生。 這個例子跟假設檢定有什麼關聯呢?從這個例子我們看的出來我們沒有辦法支持一個假設,例如:如果我現在有一組身高的資料,我想要推論這資料是從平均身高μ (未知),我可以制定出好幾個假設: 假設一:平均身高μ=160公分 假設二:平均身高μ=160.1公分 假設三:平均身高μ=160.2公分 …… 當我發現我手頭上的資料身高平均數是161公分的時候,我有辦法支持這群樣本是來自於假設一還是假設二嗎?絕對沒有辦法!因此,我們勢必也要放棄使用證據來歸納出μ到底是多少的可能性。然而,我們可以如同Po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