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歡聽愛情故事嗎?我最喜歡愛情故事了,不過可能跟你喜歡的愛情故事不太一樣,假如你喜歡的是有名的『鴛鴦蝴蝶派』作品的話,那我可能要跟你說一聲抱歉了,這恐怕不會如此的「浪漫」。我對於浪漫天性上就是很排斥的了,我根本上認為,浪漫是根本上的妄想,純粹只是拿來讓自己興奮的東西而已,就像另一種族群,是拿獵奇讓自己興奮。我根本完全不相信在黃昏下在公園散步,男人只是為了享受和女人牽手的氣息,男人心中哪充斥著這些,不過充斥著什麼我就不知道了,也許是慾望讓自己充血,或期望獵奇也說不定。那種和女生一樣抱持著浪漫情懷的男人,應該早就快絕跡了吧!反正,如果你想用「愛情很浪漫」的理由來罵我,我會毅然決然的嗆你,如果你追求愛情純粹只是為了追求浪漫,在各種方式來說,我最後只能祝你好運了,這世界上沒有這麼美好的事情。
可能有些人會想知道,作家不是就要寫虛幻的事物嗎?是沒有錯,但是,如果要完全虛幻的愛情才有意義的話,那我就太失望了。愛情是建構在虛幻與現實之間的,持續在兩者之間拉鋸,有可能這一段愛情只是短暫的邂逅而已,只是為了追求短暫的浪漫,度過一段時間;有可能這一段愛情是為了追求永恆,還需要克服許許多多實際上的問題,也就是因為愛情有這麼多的面相,所以沒有人能夠勝利,沒有人可以完全解剖愛情。」
鄭清的文章這樣寫著,我好吃力的把它看完了,感覺他的文字在短暫的地方敘述了太多的東西,從這些東西看來,很清楚的發現,他是不是沒有過女朋友,怎麼會寫這麼無趣的文章呢?當然,確實有一些東西好像說對了,也許是我不是很喜歡把結婚當成愛情的條件,我希望愛情不要太長,然後我不希望提出分手的不是我。
(十月一日,禮拜三)
開學已經一個月了,剛進入高一也不是生活無趣,在這種男校環境也是有點有趣的,在這裡沒有分小團體的樣子,不像在小五的時候,男生女生各站一排,開始互嗆,用手指頭數一數,六、一、二、三,已經過了四年了,現在對於女生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了,建教課有教過,這是「性腺」分泌賀爾蒙的所造成的後果,那時候我總是在想,該不會我們的思考本身都是經過生理上的反應而出現的吧?人們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都會變成很色,該死的慾望搞鬼,在慾望增生之後,我開始逐漸分不出來愛情與慾望之間的分別了,小時候看到漂亮的女生,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那時候我就可以公正的分辨出來哪一個人是好人哪一個人是壞人,現在,外貌讓我的視網膜剝了一層,所以我完全不相信自己的視野。舉一個例子好了,我最討厭的是:把長髮弄成捲髮,我個人認為這樣看起來有一點點的「驕傲」(不要看錯了,不是傲嬌,傲嬌也是很讚的),每次看到這種樣子,我都想盡量遏止住自己本身的厭惡感,很想用一般的眼光來觀看;相對地,我特別喜歡馬尾,歸納不出任何原因,只要合適的人綁馬尾我都特別喜歡。所以建議你,如果要來找我談話的話,盡量綁馬尾吧!這樣可能跟我會比較好談話。
繼續談到班上的話題,有幾個同學是我比較常聊到天的,或者是回到家之後,用即時通互相丟訊息,度過半夜的。有一個人是鄭清。
假設把班上31個人依照帥氣度來排,當然這個帥氣度是絕對公正的,假設所有女校的人都有一票,必須區分出我們班上誰最帥,那麼有九成九的人會投鄭清,因為他的壓倒性勝利是必然的,他天生就一副會讓人忌妒的樣子。
鄭清是班上少數沒有近視的人,所以總是特別的突出,他的穿著總是帶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事實上他的個性也是如此的「果斷」,或者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魄力使得他有一種令人崇拜的氣息。但是也並不是如此的不親近人,他的帥氣之中卻反常的很有親和力,在他身邊完全感覺不到壓迫感。他就是如此的受歡迎,讓人以為他的女朋友很多,但是矛盾的是,看他的外表,感覺他又是一個不太會花心的人,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對的呢?
鄭清很有趣,他對自己做一個譬喻:解剖人心的人,說實話,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是忍不住嘲笑了一下,我完完全全不相信,他真的有這種本領可以解剖心臟,結果他馬上辯解:「我是說,猜測人心。」
另外一個人是黎雲,這個人值得一題的地方在於,他是一個非常暴力的人,每次都會打同學,不過真要說他還有純樸的一面也是有的,他有的時候會拿出他的手機,給我們看他之前女朋友的照片,然後笑得很開朗,開始講以前不知道在某個地方的故事,似乎是一個很浪漫的故事,不過最後好像分離兩地,所以黎雲最後才會變成這麼暴力的人嗎?每次都會嗆同學,也許是象徵他心中的萬年孤寂。
聽到他的故事之後,我會想起一首歌「富士山下」,是大詞人林夕先生寫的詞:「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當時為了聽懂這廣東歌詞,我還揣摩了很久,最後上網查到了詞人自己的說法,他說:「不管一個人多麼喜歡富士山,卻不能獨自占有,只能從旁邊默默的走過。」我很想罵:XX!把東西寫得這麼美幹嘛,我聽這首歌聽的感動到流淚,總之,他應該真的很喜歡去日本看富士山吧!這也讓我想到一些御宅族,萌二次元不放的情景,還是得放開吧!不過黎雲到了大台北以後,竟然變成這個樣子,是不是完全與浪漫脫節了呢?難道打同學也在他的浪漫故事當中嗎?
我會特別從十月一號開始提起,因為十月一號是一段新的故事的開始,也就是「屏蔽效應1-信任是紙糊的」的首日,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慶祝的日子,在開幕前,必須要與前面做一些連接,用心的我,為了把一切都說清楚,所以我特別拉出了前段時光,其實是騙你的。因為,信任一直都是紙糊的,並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可以用現在完成進行式,或者是用現在簡單式表示真理,恆久不變的,人與人心,之間的隔閡。
(八月),橫串著一場戀情,對我來說,這個算是浮上檯面的第一場初戀,很多人說一個人對於初戀的印象最深,到後來會越來越平淡,該不會愛情也跟吃東西一樣吧?不管多好吃的東西,吃久了都會膩,把愛情當成一場儀式,因為過程沒有變化,所以就不容易記得了嗎?對於一個人,在初戀的時候分手時會哭的最淒厲,好像是命運專門來阻斷這次愛情一樣,哭好幾天,心理卻不一定是難過,也許是對於自己愛情故事的感動,這是在我第一次分手之後才發現到的事實。我發現,我所戀棧的,只不過是某種固定的通信模式,和曾經持續的「愛情」模式而已,戒斷愛情,理所當然會哭,不是嗎?
在說眾多的愛情故事中,我最喜歡說荒謬的故事,尤其是分手時還丟一顆手榴彈,儘管不是丟向她,但還是炸得漂亮,也就是這種分手模式,能夠讓我對於一場愛情印象深刻。如果有人說:愛情是為了享受過程,那我就是享受最後哭泣的過程,我哭泣的很快樂,我哭泣的很享受。
我認識她是在國三的時候,在這個年代的人們,恐怕都會經過基測這個階段,基測本身的目的我並不清楚,也許是國家喜歡印考卷吧!但是基測,或者說是升學的考試,都會有其他附加的效應,例如:補習班,國三的時候,每天都被送到補習班,補習班很可愛的把榜單貼在門口,再用傳單攻擊其他的補習班,這是因為他們愛學生?當然不是,是他們愛學生的錢,我對於愛錢的人並不持有特別的反對,愛錢難道不是一種愛情嗎?有人愛各式各樣的成就感,有人很愛反叛,陶醉於其中的樣子難道跟愛情不一樣嗎?
總之,我每天都到補習班,我也認識了一些好同學,我將要提到的,是「她」,在補習班認識之後當女朋友應該是非常平凡的事吧!比學校更平凡,學校之間還有同學角力,互相猜測別人是不是自己的情敵,在補習班就免了吧!
在補習班中,成績好的人很容易互相察覺,尤其是在老師記錄每一個組距有幾個人的時候,人們都會互相觀望,觀望之下,有交集的人自然都會有交集,這種愛情非常符合「日久生情」的條件,就像某一個家具,就擺設在家裡顯眼的某個角落,每天都能夠看見,如果把他移除掉,人心中會非常不適,這種不適,也許跟愛很像。也就是這種不適,讓我問了第一句話:
「你昨天沒來吧?」其實我非常清楚她是生病沒有來,不過我必須偽裝
「對阿。」順帶一提,在補習班中,是絕對不可以談戀愛的所以示我跟她很早到,老師還沒有管的情況下才可以有這樣的對話。
「那麼…還好吧?」
「昨天感冒,不舒服。」
「要不要請你喝一點熱的,我請你。」
可能是基測前,每個人的腦袋都燒壞了,我們忘記了我們還沒有認識,於是我拿錢來換取第一次談話。我放學後和我的朋友方翱分離,跟她去旁邊的飲料店買熱飲,順便聊天,我的習慣是問別人有看過什麼書,因為從這樣看別人的喜好是最快的方式:
「都是考試的書阿!」
PS:現代的考試害人匪淺
「有沒有其他的書,例如,小說啦!」
「網路上的。」
「我沒有看過……那你有沒有讀新詩呢?」
非常抱歉,我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喜歡新詩的人,跟鄭清不太一樣,他是比較偏散文派的,不過我這時候還不認識他。所以我可以說是四處尋找喜歡看新詩的人,據鄭清這種自稱「寂寞文人」的說法,是我寂寞想要找到跟我有共同喜好的人,不過我不太想承認,我哪裡寂寞了,我明明有很多朋友,只是他們都不喜歡新詩而已,他們只會在選擇題裡面看新詩,無聊!
「有阿!余光中的詩。」
如果一個高中生,會說喜歡周夢蝶的詩,那還真是不正常,大家看過的詩人應該都是只存在於課本裡的,例如余光中、徐志摩、鄭愁予、席慕蓉,這些人在國中出現了,也就是「大詩人」了。雖然我也承認,上面四個人當中,有三個人的詩我是滿喜歡的,有一個就不用說了。
「哪一首?」
「等你,在雨中。」
我當下了解到,她是非常經典的,現在有慢慢減少的趨勢的,浪漫的後裔。
(不過我很想說一件事情,很多課本都說李白是浪漫派的詩人,在我看的一些作品,他的詩應該跟獵奇比較接近吧!他的浪漫是毀滅性的,就像喝酒喝到自己爆肝,遊玩遊玩到虛脫,這哪像那種,情人當中,約定要永遠在一起的情懷,我真的很不懂為什麼國中的參考書大剌剌的把李白歸類在浪漫派詩人。)
回家之後,我就開啟了即時通,不斷的丟自己的作品,這一點我認為全天下的作家似乎都是想這個樣子,不過有些作家比較低調就是了。我丟了一篇「切」,內容如下:
切
醫師用手術刀切開了驅體
媽媽用水果刀切了西瓜
血腥電玩用電鋸切屍體
情人在路上擦肩而過 如此相切卻沒認出來
籃球選手跳起來接球 卻只是如此一切 無法握住
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劃出了切線 僅止於白粉筆上的一點
切如此殘忍 不過可不可以
多讓我感覺到一點痛 讓我真正銘心的痛楚
不要就這樣 與命運切齊
最好也暫時失去視覺 遠行的背影千萬不要被我瞧見
不然我會痛的
最好把我的大腦也奪走
就像切西瓜一樣 不要留下一點神經
求求你 就當我們的時空相切 幫我一點忙
(看來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你已經走過,我已消失)
我很清楚一開始就丟這種獵奇的詩的危險性,騙你的,我哪管的著這些,有人看我就給,這是專屬於詩人的狂妄?(該不會之後很多詩人因此撻伐我吧!他們會說:小弟弟,你不要以為你是一個詩人)
接下來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在我腦中持續影響著,就連現在也是:
(註:曾經我是給「戒菸令」這一篇小說)
我問:「你看完了嗎?」
「恩!」
「寫的好嗎?」
「很好。」詩人的一個習慣:請別人賞析:
「你覺得內容再寫什麼?」
接著一陣靜默,我決定開始提示:「你覺得切的意思是什麼?」
「……」
「那種切的根除的感覺你知道嗎?」
「不知道。」
接著我又提示好幾個地方,對方都不知道我寫的是什麼,關掉即時通後,我開始思考:她絕對不是真正的了解我再說什麼,如果她了解的話,應該能說出來且的感覺才是,那她怎麼會說我的詩寫的好呢?我剛開始會相信她會看詩是因為她的成績好的因素,然後再加上一點點的心動,所以他的評析能力應該還不錯吧!可是事實顯示不是這個樣子,她只會不斷的「贊同」別人的作品,在她的心中確實少了某些東西,應該說,是真心看我文章的感覺。所以我當初為什麼會相信她呢?就是因為她的成績好嗎?
那一次事件過後,我並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反應,因為我曾經聽過一句神奇的話,叫做包容,所以我把這件事包容下來了,我的文章還是會拿給她看,但是我並不期待能夠有什麼大發現。偶爾會跟她聊天,但是也不會聊我真正想要聊的東西。不過很奇怪的,對我來說,我個人的心理還承認這是一場戀情,明明跟自己內心的交集很少,為什麼還會有「愛」在其中呢?
我覺得是因為我的慵懶,畢竟我從小就覺得,沒有人站著愛情這個位置,我就會覺得很空洞,因為我完完全全不是一個自戀的人,某個物理家說一個人是為了其他人而活著,我完全同意,因為一個人活著很無聊。
「浪漫的愛情故事」持續了幾個月,終於到了八月,很奇怪,對於這種愛情,只要一離開,就不想回頭了,因為,寂寞反而會比較吸引我,儘管我討厭寂寞,但是習慣就好。
如果愛情跟分手是在同一個地點的話,應該很酷吧!某些人會罵我無恥,聽好了,愛情哪是那麼簡單,聽你說一說就好了,你真的確定你心中感覺到的罵人反應不是本能嗎?你只是本能想罵我而已,看看你自己的內心吧!
愛情是一個巧合,分手也是一個巧合,這是我對於這段愛情的評語。八月中旬,我跟她約在那間飲料店前面見面,然後我非常的早到,之後呢,非常巧的,我遇到某位女同學,然後我們就開始聊天了,聊著聊著,經過了幾十分鐘,她沒有來,我跟那個女童學掰掰之後,我又在那裏等了一個小時,還是沒有來,我只好回家。
然後我們就分手了,那時的我跟現在的你表情完全一樣,是非常想罵髒話的(或者是非常囧),想罵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需要「被」分手。分手的主導權對於分手是一個很大的影響要素。
那一天回家之後,我打了一通電話:「你今天沒有來嗎?」
接著我被痛罵,說實在的,他罵的那些詞都非常的不好聽,絕對不是講「外遇」這麼簡單,是把「風流」、「色情」都扯出來的罵,我當場非常生氣,於是8月15日,我摔了電話。
如果說男女朋友吵架是難免的,對我來說不適用。這次的事件對我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她完全不相信我,這也是主導我去尋找下一次戀情的準則,我不相信這樣被懷疑一次不會被懷疑第二次,我非常不喜歡跟哪個女生見面就被數落一翻的滋味,所以我當下決定分手。
那時候我哭了,也不知道在哭什麼?我相信那一次哭絕對完完全全式生理反應,跟我內心真正的想法絕對不一樣,其實我最渴望,我最渴望分手了。
我的確接受了道歉,內心的確也接受了,但是我需要做一件事:斷絕聯繫。我不清楚這樣是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我這麼做了是實際上的問題,我用即時通刪除聯絡人,不接她的電話,不跟她認識的人聊天,所以非常清楚的,我成功了。但是效率卻也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成功,再也沒有任何一次打電話了,恐怕他跟我的想法是完全一樣想分手的嗎?這也許是我和她心中唯一的交集了?
我在即時通聊天的對象轉換成方翱到高中之後跟鄭清聊天比較多,就這樣,八月橫掃我的記憶,這應該說是初戀嗎?怎麼說都好像無法否定。用這種方式來表徵國中時期的終點,能令人印象深刻。
這麼說,我乾脆把記憶停留在「印象深刻」好了,然後把這段故事不斷的說,不斷的說,因為,好結局的故事自己享用,壞結局的故事就當成一個冒險故事來看吧,寫成小說或許不錯……
但是,我的心中開始萌生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信任呢?信任到底需要怎樣才能維持著呢?
留言
張貼留言